
烏克蘭激進派急于加入歐盟,總統亞努科維奇臨時變卦,釀成內亂。這里固然有俄羅斯施加貿易壓力和金融援助誘惑的因素,而從歐盟設置的人權、善治門檻來看,亞努科維奇變卦也有其必然性。倘若烏克蘭成為歐盟“準成員國”,免不了此后要追究亞努科維奇家族腐敗和監禁政治對手季莫申科的責任。這在新加入歐盟的克羅地亞身上,已經發生了類似的故事。
與意大利隔海相望的克羅地亞,1991年脫離南斯拉夫,2009年加入北約。在其2013年加入歐盟前后大半年里,曾權傾一時、見證本國加入北約的前總理薩納德卻因腐敗一再獲刑。輿論曾形容克羅地亞是“被腐敗和犯罪詛咒了的國家”,而今,它還在為擺脫這一詛咒而努力。
克羅地亞在2013年加入歐盟前的3年里,明顯加大了打擊腐敗的力度。
2010年12月10日,在奧地利一條高速公路上,剛剛被議會剝奪了議員豁免權的克羅地亞前總理伊沃·薩納德被奧地利警方截停,后引渡回克羅地亞。
伊沃·薩納德可非等閑之輩。學歷博士的他一經走上政壇,從擔任國會議員到出任政府高層官員,再到擔任民主聯盟主席,一路“飛奔”,直至2003年12月出任政府總理。在任總理6年,他以雷厲風行著稱,人稱“鐵腕總理”且富有“絕佳的政治駕馭術”。
然而好景不長,克羅地亞2009年加入北約3個月后,薩納德便黯然辭任總理,并宣布退出政壇,之后還被民主聯盟開除,倉皇潛逃國外。
輿論普遍認為,時任女總理亞德蘭卡·科索爾當時“拿下”薩納德,是為了彰顯反腐敗決心,從而推動國家加入歐盟。
說起來,克羅地亞入盟最大的障礙,便是被歐盟認為腐敗嚴重、有組織犯罪猖獗,以及司法效率低下。鑒于薩納德被“高效”抓捕,原本僵持的入盟談判松動,2012年6月完成最終談判。
2012年11月,薩納德因受賄被判處10年徒刑。法院認定其因幫助一家奧地利銀行進入克羅地亞從中獲取360萬庫納(約66萬美元)“好處費”,還收受匈牙利石油天然氣公司500萬歐元的賄賂,為該公司獲得克羅地亞石油工業公司控股權提供幫助。
對于薩納德的腐敗,克羅地亞民眾其實早有“心理準備”。薩納德任總理期間,就被曝擁有至少15塊價值不菲的名表,總價至少15萬歐元。媒體稱,薩納德非常講究,手腕上的名表經常隨不同場合而變換,在正式場合,他就佩戴寶珀、卡地亞、勞力士,運動時,佩戴的是萬國飛行員款手表。媒體還稱,其任總理期間時常有人扛著裝滿現金的大袋子出入執政黨辦公樓,有時任黨部會計說,這些大袋子都直接交給了薩納德。
薩納德被捕后,狡辯說自己“沒有領導犯罪團伙,領導的是內閣”,潛逃國外也說成是“自己正處于一次事先安排好的商務行程之中”。不過,有一點薩納德說對了,拿下他,確實有政治因素。
2013年5月16日,德國議會批準了克羅地亞入盟,最后一道關卡通過。同年7月1日,在入盟路上走了漫長10年的克羅地亞正式成為歐盟的第28個成員國,也是歐盟迄今最新的一個成員國。
然而,歐盟不少國家還是擔心克羅地亞的腐敗和有組織犯罪會給歐盟帶來負面影響。克羅地亞因此被“暫不加入歐元區和申根區”。
“尾巴”被關在了門外,滋味確實不好受。克羅地亞當局為此必須拿出更多的反腐捷報,而暫時抓不到新的“大老虎”,就只好“痛打落水狗”。
這不,薩納德“終于”被發現腐敗并非一樁。今年3月11日,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地方法院以非法侵吞國有資產罪名,判處薩納德9年徒刑。這一“追加”審判,頗讓人吃驚。
法院判決書指稱,薩納德在擔任當時執政的民主聯盟主席和政府總理期間,利用職權通過一家私人公司從國家機構和國有企業竊取了7000萬庫納(約1270萬美元),其中部分用作政黨資金,部分則進入個人腰包。法院同時判決薩納德退回侵吞的280萬美元,民主聯盟也被判必須退回500萬美元資金。
與薩納德一起受審的還有當時民主聯盟的財務主管、會計和發言人等,他們分別被判處1年至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薩納德自然是故伎重演,在否認有罪的同時,指責“判決帶有政治目的”。然而,時過境遷,“政治目的”云云,早已博不來同情。在克羅地亞獨立后23年中的16年里執政的民主聯盟,現在已“下野”成為反對黨了;即便薩納德2009年被開除出黨,該黨的形象也無法恢復。
媒體披露,薩納德還面臨其他腐敗指控。或許某一天,人們又突然獲悉,這名前總理又因什么腐敗,被判刑若干年。那樣的話,今年已61歲的他可真要“牢底坐穿”。
作為歐盟成員國,克羅地亞人均GDP是烏克蘭的三四倍,但腐敗程度卻向烏克蘭“看齊”,頗具諷刺性。
歐盟委員會今年2月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在28個成員國中,腐敗最嚴重的國家為克羅地亞、捷克、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克羅地亞高居榜首。
去年5月,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歐洲企業賄賂排名中,首個加入歐盟的“前南斯拉夫國家”斯洛文尼亞以96%的賄賂比率(全球平均值為57%,歐洲國家平均39%)排名第一,緊隨其后的為克羅地亞和烏克蘭,分別是90%和85%。
同年11月,克羅地亞公布了一項關于商業腐敗的公司調查。結果顯示,高達10.7%的本國公司在過去的12個月內曾參與過不同形式的商業賄賂。一個事實是,2012年8月,輝瑞用6000萬美元“和解”了對其在克羅地亞、保加利亞、捷克等8國的行賄指控。
在克羅地亞,腐敗確曾一度毫不遮掩地發生,而且,作為腐敗嚴重的“指標”之一,象牙塔內也居然是賄賂公行。2013年4月,東部小城奧西耶克的經濟學院的40多人突然被警方逮捕,其中既有教授也有學生。2008年,警方也曾突然從薩格勒布大學各學院帶走上百名教授、學校工作人員和學生,以便查處考試腐敗和招生腐敗。
不僅如此,軍隊也出巨貪。2011年7月,陸軍司令克魯利亞茨因涉嫌侵占建設用地被捕。不同于原軍隊總司令戈托維納因涉嫌戰后清洗塞族人而一度遭監禁,克魯利亞茨將軍完全是栽倒在錢上。他與另外5人合謀倒賣地皮,致使國家損失6120萬庫納(約1100萬美元),今年3月底他被判入獄18個月。
克羅地亞政界腐敗泛濫,追根溯源,是該國獨立初期,因急于平息境內塞族人武裝叛亂,未能及時清算與舊制度有瓜葛的腐敗集團,反令其打入政府和軍隊要害部門所致。
在腐敗利益集團把持下,反腐敗的風險可想而知。2006年,時任司法部長的維茲娜·奧茲波爾特決心推進司法改革,并發誓將腐敗官員繩之以法。然而,話音剛落,她就接到了解職令。2008年,多名揭露腐敗的記者曝尸街頭,其中著名記者杜塞·米久烏斯是在光天化日下,被兩名歹徒用球棒猛擊頭部,當場腦漿迸裂而死,另有兩名記者則在報社大樓停車處被放置車底的炸彈炸死車內。同年,還有一名為國防部中層官員作無罪辯護并鼓勵當事人揭發更高級別官員涉腐的律師,其26歲女兒被暗殺。
由于腐敗、有組織犯罪等負面影響,在2013年世界銀行的商業環境排名中,克羅地亞位列84,比當時深陷債務危機的意大利和希臘都排名靠后。自2008年以來,克羅地亞的經濟要么收縮要么停滯,2013年的GDP萎縮0.3%,失業率超過20%。
克羅地亞加入歐盟,無疑可以“倒逼”反腐敗和打擊有組織犯罪,但“治本”不到位,“治標”也難于持久。無論是“拿下”前總理并一判再判,還是將軍隊“大蛀蟲”繩之以法,對國家來說都不過是蛻層皮而已;真正需要的脫胎換骨的司法改革,目前還停留在表面。倒是入盟成功后,逐利的外資及易于騙取的歐盟援助,可能發生“橘逾淮為枳”之變。巴爾干半島上歷經百年未能顛破的人治傳統,依然像陰魂一樣“盤踞”在克羅地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