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士》,不是歷史上那個偉大樂隊的傳記,也不是某個成了氣候的樂迷對他們的緬懷。這是我的一部小說。這本小說中文版近日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昨天,我來到上海,與上海樂評人孫孟晉對話,談小說,談音樂,也談青春。
二戰后重生的世界正處在它的青春期,躁動和不安充斥著每個角落。書中四個奧斯陸男孩迎來自己的青春期,他們熱愛搖滾,崇拜披頭士,并分別以樂隊成員的名字為自己取了綽號。《披頭士》,書名取自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TheBeat1es),所有章節皆以樂隊曲目命名。
這本書1984年出版時,立刻名聲大噪,拿下了挪威最高文學獎卡佩倫文學獎,當時我還是個25歲的年輕人。小說不是我的自傳,雖然其中的確有自己的經歷,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跟書里的四個男孩一樣,我也曾經想跟朋友們組樂隊,但自己不會彈吉他,樂隊里沒法給我安排角色,我只能給樂隊寫寫歌詞,比如搖滾樂的歌詞,所以自己寫作歷程的起點不是小說,而是從歌詞開始的。自己年輕時候也曾經想做一個叛逆青年,但卻不擅長做叛逆的事情,于是只能坐在房間里寫寫詩,“寫詩是我到現在仍然在做的事情”。
披頭士樂隊的音樂對我的影響顯而易見,自己最初接觸到這支樂隊時,當我在聽披頭士音樂的時候,我有了非常新穎的發現,我的所有的困惑、我的害羞、我的希望,和他們的音樂產生了共鳴,我發現自己不再是那么孤單了,原來我可以在這群人身上找到共鳴,因為我的詩和小說,反映的是一種夢想。
作者簡介:
拉爾斯·薩阿拜·克里斯滕森(Lars Saabye Christensen),挪威作家。成名作《披頭士》。
1953年9月21日出生在奧斯陸。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他第一部成名作是1984年出版的小說《披頭士》。2001年發表力作《同父異母兄弟》,出版后便立即成為挪威最暢銷的小說。
2002年2月11日,北歐理事會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宣布,把2002年北歐理事會文學獎授予挪威作家拉爾斯·薩阿拜·克里斯滕森,以表彰他所發表的小說《同父異母兄弟》。
北歐理事會在其授獎決定中,稱贊克里斯滕森在這部長達650頁的長篇小說中以兩個同父異母兄弟命運為主線,生動地刻畫了數代挪威人的悲歡離合人生,并非常巧妙地把現實與虛幻揉合在了一起。
北歐理事會是瑞典、挪威、丹麥、冰島和芬蘭5國議會及政府間的合作機構。一年一度的北歐理事會文學獎是北歐地區最高文學獎,專門頒發給用北歐國家語言撰寫文學作品的作家,旨在促進北歐地區文學與語言的發展。
作品看點:
克里斯滕森寫這部作品時,年僅25歲,而如今他已邁入60歲。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當初寫來向偶像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致敬的一本書,竟影響了北歐三代年輕人,成為《挪威日報》讀者票選近25年來挪威最重要的小說。根據它改編的同名電影將在年底公映。
雖然《披頭士》全書看上去就像一首音樂,所有章節都以樂隊曲目命名,但實際講述的是一個年少輕狂的青春故事,四個14歲男孩,他們熱愛搖滾,崇拜披頭士,對未來充滿希望和迷惘,在叛逆和浮躁中最后借助友情沖破頹靡而重生。開頭可能有些壓抑,但絕對值得一口氣讀完,其間你會不停輕笑、大笑甚至感動到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