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珍,旅美華人,美國萊思常春藤教育機構負責人之一。她與先生劉力明博士結合中美兩國的教育之長來培養自己的兩個女兒,使她們在高中畢業時都成功地被哈佛大學錄取,并雙雙以高等榮譽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從哈佛畢業。張思珍認為,家長需要發掘孩子的長處和興趣,這是孩子成才的第一步,而培養他們的行為習慣、合理安排時間以及克服困難等“軟能力”,則是孩子成功所應具備的優秀素質。
發掘孩子的長處與興趣
“我和先生將培養女兒的做法歸納成‘馬式教育’,一種以服務型、引導型、輔助型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張思珍表示,她用中美兩國教育之長來培養孩子并把她們送入哈佛,這種教育方式是溫和的,腳踏實地,有別于“狼爸”、“虎媽”般嚴厲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快樂成長,并引導孩子不斷向前走。
在張女士看來,家長需要做的“家庭作業”是觀察孩子,在朝夕相處中了解并發掘他們的長處與興趣。
“兩個女兒請同學來家里做客,我會仔細地觀察孩子對待同學的不同方式,從而發現大女兒比較外向,小女兒則較為內斂。”張女士說,為此,她就鼓勵大女兒多參與公眾演說,從而發掘她的領導能力、演說能力。而小女兒雖內斂,但喜歡動手,愿意自學,作為家長就支持她自學設計制作網頁,以此培養她的動手能力。
“軟能力”讓孩子一生受益
“在發現孩子的興趣與長處之后,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明確目標,并制定實現這一目標的規劃。”張女士說,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莫過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比如有些孩子挺有禮貌,有禮貌的孩子肯定容易跟人家交流,馬上得到很多人認可,這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在張女士眼中,培養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合理安排時間以及克服困難等“軟能力”至關重要,這是孩子成功所應具備的優秀素質。
鼓勵孩子多參與社會實踐
“在培養孩子軟能力的過程中,讓孩子更多地參與課外實踐活動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張女士說,讓孩子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課外活動項目如義工、社會調查等,孩子們在參加課外活動享受樂趣的同時,也提高了自信心,培養了人際交往、克服困難等各種能力。
社會實踐貴在持之以恒,不能蜻蜓點水。張女士說,如果是高中的孩子,不妨讓他們參加一些有報酬的工作,因為有報酬的工作,用人單位會更關注孩子的能力和做事的責任心,讓他在這些方面得到更充分地鍛煉,這同樣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中美的家庭教育各有長短,但一般看來,中國的家長更多地希望孩子按照家長的意愿學習、成長,而美國的家長則更多地將選擇權還給孩子,讓他們決定自己想要的東西,讓孩子主動地學習從而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中國父母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讓孩子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不少家長總喜歡送孩子到各種不同的興趣班學習,以此發現孩子的興趣,但在張思珍看來,希望通過送孩子到不同的興趣班來發現孩子的興趣,這樣的父母并不稱職。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如果這樣還不能夠發掘孩子的興趣和潛能,只能說父母的觀察不夠仔細、用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孩子的成長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