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張艷
誤區一:
老年人才需要預防心臟病
臨床中大部分的心臟病患者是中老年人,所以有人說,兒童的心臟病都是先天的,只有中老年人才會得后天的心臟病。這并不完全正確。兒童的心臟病確實多是先天的,心臟病的許多表現如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大都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如果追溯的話,從一定程度上說,許多心臟病患者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就已經得了“心臟病”。研究證明,許多心臟病患者在兒童時期其動脈血管內壁上會出現一些紫色條紋,這些紫色條紋就是日后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基礎。
遼寧省名中醫張艷說,一些在兒童時期受過劇烈感情刺激,如父母離異或家庭暴力的小孩,在成年后的性格上也多傾向于暴躁易怒或抑郁焦慮的類型。在這樣的持續刺激下,到老年時患心臟病的幾率比普通家庭成長的孩子要高許多。中醫講防微杜漸,要想獲得一個健康的晚年,從小就要注意,努力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合理飲食,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養成樂觀的性格,從童年時期預防心血管疾病。
誤區二:
健康人不必服用心臟保養品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死于心臟病突發,而日常表現很健康,沒有一點跡象。尤其是35—40歲的中青年人群,他們事業處于上升期,家庭穩定,日常喝酒應酬很多,煙酒不離身,又缺乏時間鍛煉身體,機體出現了一些倦怠的跡象。比如,喝完酒第二天會頭痛、倦怠、渾身無力,這正是肝臟衰老、血管硬化、代謝功能降低的表現,這個時候如果注重調節生活方式,并服用一些保護血管、調節代謝功能的輔食,如深海魚油、富含卵磷脂的提取物、復合維生素等,可以延緩機體內臟衰老、血管硬化的進程,從而預防很多心腦血管急癥的發生,起到阻斷機體惡性循環的作用。張艷建議,男士50歲、女士45歲最好開始服用心臟保護藥物。
誤區三:
心臟病發病時一定有疼痛的先兆
調查發現,有近三分之一的心臟病患者在發病時沒有出現過胸部等部位的疼痛癥狀,而且這類病人的死亡率要高于發病時出現心前區疼痛的心臟病患者。女性、老年人和有過心衰病史的人最容易出現“無痛的”心臟病。因此,這些人要高度關注心臟病發作時的非疼痛表現,如呼吸急促、不規則心跳、神經過敏、惡心、嘔吐、出冷汗、頸部緊箍感、暈厥或過度虛弱等,以便盡早得到治療。
誤區四:
胖人才會得心臟病
一般來說,胖人的血壓、血糖和血脂都有異常,這對心臟的健康是很大的威脅,所以減肥瘦身、保持適當的體重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重要意義。但并不意味著身體偏瘦的人就絕不會得此類疾病,因為能夠引發心臟病的因素很多,如情緒長期抑郁或緊張、不愛運動等,這些因素與人的形體關系不大,與人的遺傳因素和生活習慣、飲食起居等有關。
張艷說,很多患者長期處于焦慮、憤怒的情緒中,當機體不能代償的時候,甲亢、糖尿病的患病率就會升高,表現為消瘦、煩躁、易怒,而一測他們的血壓、血糖、血脂代謝常常都是異常的。從中醫的角度解釋,肝郁化火日久,煎熬津液,煉液成痰,痰擾清竅,可以發為高血壓;痰瘀互結,血脈不通,可以發為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絞痛)。這種“陰虛火旺”體質的人常常都是消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