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動的提出 本節活動課內容屬于綜合實踐活動領域,主要通過三個數學活動(生活水平調查、猜數游戲、用小試驗求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讓同學們進一步認識不等式,建立用不等式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思想.
同學們是在掌握了有理數、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同時大家也初步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組的實際應用.
2. 活動的目的 (1) 學會從問題中提取不等關系,進一步體會數學建模的基本方法與思想;(2) 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特點,培養調查分析、實踐操作和猜想論證的能力;(3) 激發探究、發現數學規律的興趣和欲望,通過小組協作活動,培養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認識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系.
3. 活動的重點 初步了解數學建模的思想,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 活動的時間 45分鐘.
5. 活動的環境 (1) 教室提前布置成4~6人一個小組的座位方式;(2) 學具準備:每小組一張8克磅紙,20厘米細繩一根,圖釘2個,幾何工具一套.
6. 活動的過程
活動1 創設情境 探究運用
生活水平調查
反映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表:
【活動說明】引入“恩格爾系數”,對“恩格爾系數”的理解是活動一的關鍵.恩格爾系數表中就隱含著不等式思想,與本活動目的息息相關.
我國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的變化情況:
【活動說明】擴展資料能引導大家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激發學習的決心和意識;向大家介紹“恩格爾系數”的公式原理和用法,有助于加深印象,進一步理解.
問題(1) 某家庭月平均總支出為3 500元,每月日常飲食平均支出1 500元,請計算此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并判斷家庭的類型.
問題(2) 某戶的恩格爾系數是 0.55,如果隨著收入的增加,飲食開支也提高10%,那么要達到小康水平,這家的總支出需要增加百分之幾?
活動2 引導猜測 嘗試建模
猜數游戲
4張卡片上各寫了未知的正整數,從中隨機抽取2張,并將它們上面的數相加,重復這樣做,每次所得的和都是5、6、7、8中的一個,并且這4個數都能取到,猜猜看,這4張卡片上各寫了什么數.
【活動說明】準備好帶問號的四張卡片, 甲乙兩人為一組,甲手持4張寫了正整數但又被覆蓋的紙片,乙從中隨機抽取兩張給甲看,甲然后告訴乙和是5、6、7、8中的任意一個,重復這樣的游戲,讓乙猜測甲手中卡片上的數是多少?
問題(1) 這四個數是各不相同,還是其他情況?
【思路分析】
設四個數分別為a、b、c、d,
不妨設a≤b≤c≤d.
(1) 若a=b=c=d,則每兩個數的和都相同,與題意矛盾;
(2) 若四個數各不相同,所得結果共六種,與題意矛盾;
(3) 若四個數中有兩對數相同,所得結果只有三種,與題意矛盾.
問題(2) 四個數中哪兩個相同呢?請小組討論,把分析的結果寫在筆記本上.
【思路分析】在四張紙片上寫的數是2、3、4、4或2、3、3、5.
【活動說明】猜測這些數字,分兩個步驟:一、隨意猜測,并交流,在交流中找到個人的思維破綻;二、構建不等式數學模型,尋求數學方法解決問題,解密該游戲.
活動3 實踐操作 感悟數理
用小實驗求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
問題(1) 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為a、b、c,其中a=6 cm,b+c=10 cm,這個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是多少?
【活動意圖】
1. 思考如何設計實驗,利用實驗求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
2. 動手操作,強調在操作過程中要注意記錄.
3. 師生交流探討,總結得出規律.
【活動說明】可以用以下的試驗方法:
把11 cm長的細繩的兩端固定在 6 cm長的木條兩端,固定后,使細繩長為10 cm,在課桌上放一張白紙,把帶繩子的木條放到白紙上,一個同學按住木條,另一個同學用彩色筆勾住細繩在白紙上的軌跡,觀察畫出的軌跡形狀,確定到木條距離最大的點的位置,并由此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
【活動說明】所畫曲線是半個橢圓,到木條距離最大的點的位置位于曲線中點,此點到木條兩端點距離相等.即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數學規律,直觀地得出結論,更容易激發興趣,加深印象.可以發現規律1:若三角形的周長及一邊為定值,當另兩邊相等時,面積最大.
問題(2) 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邊為a、b、c,其中a+b+c=16 cm,則這個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是多少?
【活動說明】
1. 可以對比問題(1)來思考.
2. 每次固定其中的一條邊來討論.
3. 可以發現規律2:周長為定值的三角形中,等邊三角形的面積最大.
活動4 交流感受 激發興趣
交流收獲,總結本課,感悟不等式與生活的關系.
【活動說明】三次活動已經結束,完成活動不是目的,從中獲取數學活動經驗,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激發數學學習興趣才是目的.
活動5 拓展提高 課外延伸
1. 列舉生活中還會遇到哪些可以用不等式來解決的實際問題.
2. 課外作業:尋找一個生活中的不等關系的實例寫下來,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
【活動說明】再次將課堂延伸到生活中,產生共鳴與興趣.
7. 活動的評價
評價內容:小組分工合作情況,尋求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敏銳性.
【評價目的】力求在活動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逐步養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在原有數學基礎上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并能再次調動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五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