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逐步發展而成的核心價值體系,在整個社會發展和建設過程中起到支撐作用。它不僅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貫穿科學的實踐理論,而且實現了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統一,是推動社會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思想。現如今,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市場全面開放,我們在看到欣喜的社會變化之外,還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社會上仍存在很多不道德、不規范的行為,嚴重阻礙了國家的全面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升。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速度,發揚道德精神,是加強國家軟實力、構建友好型社會的核心。本文就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手,簡單闡述一下其內涵和發展情況,從而促進國家更好、更快的發展。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發展
0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主義事業迅猛發展,構建高素質國家,提高國民道德素養就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標志著國家意識形態的進一步完善,將國家價值建設擺在了優先發展的位置。科學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中國發展的理論含義,是調動和團結社會人民,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中國人民都要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并將該種科學的理論發揚光大,找到繼續前行的道路,并將其與我國的國情緊密相連,使其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所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共有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意識,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現。具體而言,它是指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主體人民對事業和目標的認同,對精神目標的追求,以及以統一的標準做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和革新,社會價值觀也不斷發生著改變,它與社會的發展大體上具有一致性,是人們精神內涵的外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是“富強”、“民主”、“和諧”,強調“公平”和“公正”。
顧名思義,“公平”、“公正”就是指社會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得以解決,維護社會基本的平等要求的關鍵環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要依靠科學價值觀的彰顯,要為人民提供一個公平、均等的機會,并保證權利的公平。在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大背景下,構建社會主義社會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顯時代精神。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歷經了數十年的發展歷程,是人民思想的集中表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含義,卻始終代表著社會的追求和宗旨,是社會向心力得以形成的關鍵。該理論的發展是緩慢卻具有方向性的,它的最初形成是受馬克思理論的啟發,是中國進步人士提出的前進思想。在戰爭年代代表著勇敢、向前、民族情感,在中國市場經濟逐步開放的階段,其發展與改革的步伐相一致。《共產黨宣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是發展的原動力,后來的核心價值觀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是中國最先進思想的代表。以往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還不夠完善,隨著國家的發展和人民思想的進步,其不斷加入新內容,逐漸與中國社會相融合,加入社會主義的精神實質,把馬克思主義觀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理念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觀點有機統一起來,打造最具中國特色,與中國人民聯系最為緊密的思想觀念。
未來的社會是更具競爭力的社會,國家之間的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必要不斷予以完善,將新思想、新觀念、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切實融入其中,發揮核心價值的內涵。總而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歷經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思想構建,側重從共產主義思想方面予以提煉,著眼于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深入探討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并堅持馬克思理論體系的基礎性地位,以公民認同的原則為核心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定是其未來的進步方向,是樹立廣大中國人民共同的科學思想的核心。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核心價值理念得到了全方位的完善,其內涵的擴展和傳播,對國家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找到社會價值的核心,彰顯其巨大作用,對全中國人民形成凝聚力發揮著積極意義。對此,我們不僅要把握其科學內涵,還要明確它的發展歷程,掌握發展的動態過程,并將其與中國特色相結合,找到思想進步的新方向,為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今]
參考文獻:
[1]王麗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構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郭莉,劉漢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辨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23-125.
[3]杜飛進.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7-20+135.
作者單位:西藏林芝地區地委黨校。
(編輯:徐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