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啦》開播于2012年8月27日,由央視綜合頻道與唯眾傳媒聯合制作,被稱作“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一經播出就創下央視綜合頻道跨零點時段最高收視,被輿論贊為“一股吹過熒屏的清新之風”。
2013年《開講啦》迎來常態化播出,通過常規周播+節假日季播的方式,全年共播出64期節目。作為《開講啦》策劃人,唯眾傳媒創始人、總裁楊暉表示,對于節目團隊而言,2013的總體感覺,相比2012可以用“興奮不減,更加從容”來概括,因為2012年《開講啦》以季播形態連續播出時,需要特別考慮嘉賓的行業搭配、知名度搭配、話題角度搭配,2013年全年鋪開后,節目在嘉賓選擇上領域和空間更大,面向全人群和全行業開放,且可以按大類平均分布在每周之中,觀眾吸收到的營養也更為豐富均衡。
《開講啦》并非拼形態的節目,什么人講、講什么、怎么講,這三大元素是《開講啦》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面臨的挑戰。楊暉認為,在今天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觀眾選擇收看哪些內容,更多不是沖著某個特定嘉賓,而是沖著自己的內心需求去的,有某種困惑或糾結,希望能在演講中得到解答或啟示,是基于一種興趣、期待感和好奇心,“這個節目之所以成立,更多在于大家習慣了喧囂之后,也需要偶爾的安靜。”
孤零零地站在舞臺中央,沒有演講稿,沒有提示器,沒有演講臺,所有的燈光對著你,四周全是年輕人,“當眾孤獨”的演講嘉賓在短短20分鐘內,經歷著從一開始的過于緊張,到逐漸的正常表達,再到征服觀眾的變化,這種類似真人秀的特質也是《開講啦》最吸引觀眾的地方。
2013年在《開講啦》繼續引領風潮的同時,中國熒屏出現了更多演說類節目。楊暉表示,這類節目最重要的是對“開講”本身的理解,如果把“開講”理解成表演或者作秀,它的生命可能脆弱得不堪一擊,如果把“開講”回歸它的本源,更注重思想的分享,更注重對自我狀態的審視,更注重看天下,節目的生命力將不可限量,“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種、不同行業的人都需要思考,節目的價值在于能否帶來思想分享的價值,不花里胡哨,堅持內心安靜的力量非常重要。”楊暉總結。
好思想要變成好節目,也需要與之相適宜的節目樣式。為了營造一種自由、平等的語境,《開講啦》特別設計了類似圖書館的視頻背景、扇形階梯教室的坐席布局,有意給嘉賓造成一種緊張壓迫感——只有在無法放松的情況下,才能讓嘉賓把腦子里的雜念清空,不遣詞造句,不反復拿捏,敞開心扉,脫口而出,真誠的表達才會來得更加猛烈和自然。
“一個形態如果本身是合理的,需要做的是把它打磨得更精細,執行得更到位。”《開講啦》團隊在2013年并沒有對節目形態進行大的顛覆,更多是對其進行深挖和拿捏,比如,導演組與嘉賓之間的逐漸默契,比如演講結束后的現場互動設計。在《開講啦》中,青年代表可以公開質疑“名人”,“單口”演講之后的“群口”互動,使思想的力量獲得最大程度的激發,由此創造一個沒有權威、交鋒感十足、平等分享的舞臺。通常,主持人轉述的小紙條問題會幽默一些,既讓嘉賓意外,也讓嘉賓放松,楊暉認為,嘉賓只有在放松后,才會更好地面對接下來青年代表的犀利挑戰,這樣“打一下節奏”的處理會讓大家都很愉悅,也讓節目變得有起有伏,可圈可點。
2013年《開講啦》也進行了一些形態的微調,比如走出演播室,舉辦三場中學校園行活動,直面90后的發問,還做了很多溫暖的街拍,或者簡單的街訪,還曾通過視頻讓嘉賓的朋友為其打氣,這些都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和真實性。“我們會在節目中運用各種及時的變化,更熟練地面對這樣一個題材或形態,形成更強大的《開講啦》的氣場。”
2014年,《開講啦》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表彰榮獲“2013年度全國廣播電視創新創優欄目獎”,同時在中央電視臺優秀節目評選活動中獲得優秀一等獎,《開講啦新年季》獲得特別節目一等獎。楊暉說,《開講啦》是一個難得的講正能量又看得下去的節目,2013年《開講啦》奠定了雄厚的觀眾基礎,以及作為創新型節目在業界的影響力,2014年《開講啦》面臨的挑戰是怎樣超越2013,給大家更多驚喜,“做電視節目或視頻產品必須要有互聯網思維,《開講啦》具有互聯網產品的特征,比如及時、互動、平等、去中心化、反權威,抓住了自媒體的表達方式,2014年我們會把這種理念繼續下去。”
2014年《開講啦》播出時間提前至每周六22:30,由深夜節目變成次黃金檔節目,在新年季、青春季、畢業季、國慶季仍將推出特別編排。與此同時,《開講啦》正在醞釀一檔全新的大型季播節目《青年中國說》,《青年中國說》在精神背書、價值觀上與《開講啦》一致,但節目主體和策劃形式會有很大變化。目前《青年中國說》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預計于2014年第二季度亮相央視綜合頻道晚間黃金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