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夢想秀》已經在浙江衛視的平臺上和觀眾達成了默契,這是一檔頗具正能量的節目,堅持幫助草根百姓圓夢是其不變的宗旨。“不僅是幫助人實現夢想,同時也體現了電視媒體的責任和擔當。”《中國夢想秀》總導演蔣敏昊表示。2013年,《中國夢想秀》在對夢想的梳理和實現上進行了放大,現場的及時圓夢不僅讓節目形態升級,同時也讓平臺的公信力得到進一步擴大,“整個筑夢和追夢的過程以溫暖的形態在節目畫面中呈現,很多瞬間都讓人感動。”
3年時間里,《中國夢想秀》做了500多個選題,其中200多組圓夢成功。而今,《中國夢想秀》已跨入第四個年頭,第七季和第八季節目的推出,是新的挑戰和開始,一個更大的計劃正在籌備當中。“做到現在,我們發現《中國夢想秀》已經慢慢了變成全媒體的公益平臺,不僅是浙江衛視,廣大的平面媒體、新媒體和其他的電視同行也紛紛助力,所以2014年,各個平臺將拿出各自的資源,將平日里散落的創意和資源整合起來,將之打造成為有一個力量的品牌。”蔣敏昊表示,在這個平臺上,只要是有一個夢想是值得幫助的,所有的媒體平臺都會來推,目前這一行動正在策劃中,今年3月可初步建立起來。
2011年4月《中國夢想秀》首期推出,其節目模式引進了英國BBC經典模式節目《就在今夜》(Tonight’s the Night)。在2011年的兩季節目中,《中國夢想秀》較多地借鑒了原節目模式,展現的是明星給平民驚喜、平民才藝圓夢等環節。經過一年的摸索實踐,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2012年浙江衛視對模式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和自主創新升級,突破了“才藝表演”+“明星圓夢”的局限,突出“讓夢想照進現實”的節目宗旨,邀請周立波作為“夢想大使”加盟,現場設置300位夢想觀察員與追夢人互動,同時還特別設置了“圓夢辦”機構,為普通百姓公益圓夢。2013年浙江衛視再次升級模式,在“夢想大使”、“夢想觀察員”的基礎上,現場設置了由社會熱心人士、具有較好口碑的明星嘉賓和致力公益事業的企業負責人等組成的“夢想助力團”,為追夢人現場即時圓夢,其設置不僅開了節目形式創新的先河,不但為追夢人提供了更大的圓夢機會,還為節目本身的精彩度加分不少。
2013年中國電視節目的市場上比拼異常激烈,作為老牌的綜藝節目《中國夢想秀》也承受著不小的壓力,但“抵抗住了”。蔣敏昊認為,節目在可看性和人文表達上也在不斷改進。
節目形態上,2013年,《中國夢想秀》更加注重對明星效應做恰到好處的呈現。如第五季的明星就有相聲演員朱時茂、潘長江,影視演員劉雨欣、明道、黃宗澤、張嘉倪、張鐵林等,音樂制作人包小柏,新晉導演陳祗希,主持人大山等;在第六季則安排了兩個年代的代表人物,趙忠祥和郭敬明加入。不同特色的明星在節目中的表現經過精妙安排,令節目的趣味性和新鮮感不斷增加,從而提升了收視率。
同時,節目組對選題的篩選也更注重人文情懷的呈現。《中國夢想秀》采取路演征集和導演選題的方式確定追夢人,以確保讓有故事有夢想的小人物可以登上夢想的舞臺。在第五季開播以來,不僅有普通的草根百姓,也有對特殊群體和特殊對象的關注,如殘障兒童群體,留守兒童群體,艾滋病群體,以及自閉癥,殘疾人等。正因為其涉及面廣泛,才引起了很大的社會關注。
在圓夢的資金上,節目也加大了投入,蔣敏昊表示有1500萬的資金用在了幫助普通人圓夢上,同時一些追夢人的事跡因被中央級媒體報道轉載,也由此登上了更高殿堂。
“做綜藝節目,收視率是好的檢驗手段,但是節目的持久性、延續性,節目呈現出來的媒體責任感也是對欄目評判的標準。《中國夢想秀》希望兼顧收視率、影響力和美譽度。雖然很難,但會走得更穩當。”蔣敏昊說。
也正是因為《中國夢想秀》原創模式的走紅,浙江衛視從2012年9月開始著手將此模式整合輸出,返銷國際。節目組精心編制了節目模式寶典,提供了英文版模式說明文件,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兩次法國戛納電視節上設臺展示,向國際電視界推薦,引起了廣泛興趣,特別是原模式方BBCW公司的高度關注。
據悉,BBCW對《中國夢想秀》這一模式非常認可,認為雖然因東西方觀眾的審美和文化差異,需要作一些細節上的調整和改動,但總體而言是一檔兼具了娛樂、文化和人性的很有價值的節目,具有在世界范圍落地生根的潛力。目前,BBCW方面正在研究更多與節目相關的信息及細節,返銷工作在積極推進中。蔣敏昊表示,2014年《中國夢想秀》或會實現節目輸出,這也是夢想的又一次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