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粗略數數就有十幾檔音樂選秀類節目,雖然不乏精品,但同質化競爭激烈和觀眾的分流,導致很難再有哪檔節目取得像《中國好聲音》首季那樣一騎絕塵的表現。
而偏偏就在此時,一直以人文歷史、百姓民生為特色的北京衛視,以《最美和聲》為突破,殺入了音樂選秀類節目的戰團,讓人頗感意外。雖然沒有大紅大紫,但“你唱我和”的差異化概念,還是在眾多音樂節目中有很高的辨識度,給觀眾留下了“純凈、清新”的好印象。尤其是節目摒棄了讓參賽選手“痛說家史”的煽情設置,沒有導師掐架、沒有灑狗血的意外,有的只是對音樂專注而認真的態度,因而節目一經播出就獲得了較高的社會美譽度。
《最美和聲》是北京衛視首次以制播分離形式推出的音樂類競技節目,模式源于全球最成功的音樂秀節目之一、美國ABC電視臺節目Duets。
節目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表現形式,采取了“紅花配綠葉”的模式來選秀。比賽過程中,明星與草根歌手必須精誠協作。這種“雙人賽”形式,顛覆了以往節目中參賽歌手是惟一主角的局面。當陳羽凡與學員陳俊豪合唱《小草》,胡海泉和學員肖灑合唱《離不開你》時,觀眾不由得會為兩位知名歌手能如此放下身段、為草根學員充當伴唱和背景音而感動。
當“煽情”成為選秀類節目必不可少的殺手锏時,《最美和聲》做到了只以純粹的音樂來打動觀眾。當學員肖灑剛準備痛說北漂的悲慘經歷時,導師陳羽凡毫不留情立即打斷,要求他好好唱歌,用心去表達音樂。其他參賽的選手們也從來沒有故意隱瞞自己的專業能力而“扮草根”,無論是范瑋琪的師妹曾靜玟,還是胡海泉御用的鬼才音樂制片人丁于,或是早已與陳羽凡熟識的米可,還有演員黃永卓等,都從一開始就將自己真實的身份告知觀眾。
據北京麥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統計,《最美和聲》的“社會美譽度”位居2013年各類衛視大型音樂類綜藝節目的榜首;在其主動發布的新聞中,多為與賽事賽制、導師專業性、選手成長故事相關的報道,沒有坊間八卦和緋聞炒作,這顯示出節目專注于音樂,力求用真誠態度面對觀眾的用心。
《最美和聲》對北京衛視而言有四個“首創”:第一次在衛視節目定位上全新的嘗試和突破,第一次播出大型電視音樂季播欄目,第一次引進國外版權模式,第一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制播分離。如此之多的“第一次”,展現了北京衛視嘗試、創新、探索的決心和信心。北京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牛振青談到《最美和聲》時說:“這次北京衛視主動擁抱了社會上的精英力量,請外援、借外力,一起推動北京衛視的節目創新,培養出一流的節目制作團隊。盡管這個嘗試才剛起步,但我們希望能夠贏在未來。”
無疑,《最美和聲》是北京衛視轉變辦臺思路、開門辦節目的轉折點。為保證節目效果、力求音樂專業性,節目組邀請了著名音樂人、第一季《中國好聲音》音樂總監王笑冬擔任音樂總監,臺灣著名音樂制作人劉天健擔任藝術總監;節目組還配置了頂級音響設備和現場樂隊,并由擔任過北京奧運會音響師的邵勇坐陣把關。
評委方面,《最美和聲》也本著打造專業團隊的理念進行邀請。不管是“性情歌者”陳羽凡、“音樂詩人”胡海泉,還是“搖滾天王”蕭敬騰以及“氧氣歌后”范瑋琪,都是實力派明星。幾位評委性格迥異,也代表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和而不同,這樣的人員組合使得比賽更加精彩好看。
《最美和聲》播出后,給北京衛視的收視群體注入了年輕的活力。以往,北京衛視的主要收視人群穩定在中老年觀眾,《最美和聲》則吸引到了更多25-50歲高收入、高學歷、高購買力的女性觀眾,其中15-24歲的青年觀眾提升幅度達到123%,外地觀眾貢獻比則占到80%以上。青年觀眾的激增,更為北京衛視提升國際化、時尚化的品質注入動力,這也是北京衛視決定改變的初始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