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本文通過對近年來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就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建議。
一、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黑龍江省是我國的資源大省、生態建設示范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自從2000年黑龍江省被確立為全國第三個生態省建設試點以來,黑龍江省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環境污染防控、治理得到進一步提高,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與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形成,生態建設與發展取得了較大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是森林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控制。截至2009年,全省森林經營面積3175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2007萬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積16. 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3. 6%,森林面積和蓄積均居全國首位,森林覆蓋率增加了 1.8個百分點。
二是草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初見成效。2008年,全省草地面積433. 3萬平方公里,草原長勢良好,產草量比上年增加17萬噸;濕地生態環境建設進展較快,目前全省濕地面積576. 34萬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濕地為434. 1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9.2%。
三是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明顯。2000年以來,黑龍江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大流域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抓重點工程,進行山水林路綜合治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167. 33萬平方公里。
四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突破。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逐年快速擴大,產量由2000年的380萬噸,上升到2008年的2650萬噸,增長5. 97倍。
五是污染防治效果比較突出。萬元GDP廢水排放量、萬元GDP的COD排放量和萬元GDP工業廢氣排放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六是水生態環境治理效果比較理想。2008年,全省河流I-III類水質占26.9%,IV類水質占49.3%,劣V類水質占13.4%,湖泊、水庫各水期均以III類水質為主。
七是自然生態保護區建設提升一定水平。到2008年,全省自然保護區總數已達190個,面積為618.1平方公里,涌現出拜泉、虎林、慶安等一批全國有影響的生態保護、恢復和建設典型。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哈爾濱、齊齊哈爾等13個市(地)居民的訪談和問卷調查,我們發現黑龍江省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一)城鄉居民生態文明知識儲備不足。大多數人聽說過生態文明這一名詞,但卻不能夠描述什么是生態文明,對生態文明相關知識的認識非常模糊。在對“黨的哪次代表大會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舉措” 一題的回答中,僅有30. 7%的受訪者能夠正確選“十七大”,69. 3%的人回答錯誤。
在“最希望獲得的生態文明知識”中,選擇出現了多樣化,“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消費”、“污染防治”、“生態村建設”、“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都包括在內,說明城鄉居民迫切需要獲得多方生態文明知識,在生態文明知識的普及上仍需加大力度。其中“生態旅游”和“污染防治”選擇比率最高,分別達到了23. 2%和21. 6% 。
(二)生態文明意識仍需提高。通過近些年的環保建設和生態文明宣傳,城鄉居民生態文明意識有了大幅度提高。59. 3%的城鄉居民認為個人的生態保護意識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很大”。25. 8%的城鄉居民對居住地的生態環境“很在意”。但與此同時,仍有18. 4%的受訪者回答“不太在意,但會考慮”,還有0.3%的受訪者選擇了“無所謂”。
(三)生態文明建設溝通渠道不暢。對“您是否愿意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一問題,57. 3%的城鄉居民表示“很愿意,因為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突出體現了人們對建設生態文明的認同。但同時,仍有37. 2%的城鄉居民表示“愿意,但不知道通過什么渠道做點什么”。說明當前普通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渠道不夠暢通。
(四)生態文明行為與思想存在差距。在對“您認為作為一名普通公民,自己應該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做哪些努力”的回答中,有44. 8%的人選擇了“糾正其他人的不文明行為”,30. 1%的人選擇了“從小事做起,以生態文明的標準要求自己的日常行為”。但對“遇到別人破壞生態環境時您是否主動勸阻”的回答中,僅有18.8%的人選擇了“總是會”,有高達72.2%的人選擇了“有時會”,還有9%的人選擇了“從來不會”。在對“您是否注意節水節能,保護環境”的回答中,有12. 1%的人回答“不太注意”。從這些選項的結果不難看出人們對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認識雖然有了一定的水平,但在行為上還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強,思想與行為還存在一定差距。
(五)生態文明滿意度不高。認為本地生態環境“很好,保護得力”的僅有8%,回答“一般”的有51.7%,回答“很差”或“較差”的有20. 5%之多。對生態文明教育工作,46.9%的人“不滿意”,11. 5%的人“不知道學校和政府做了哪些工作”。對生態文明宣傳,僅有9%的人認為“做得很好”,有高達81. 9%的人認為做得“一般”或“做得不好”,還有9%的人回答“沒接觸過任何有關宣傳活動”。這說明無論是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還是生態文明建設都需要大力加強。
三、加強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一)加強生態道德建設,培育生態倫理文化。
一是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節能減排,建設低碳社會,已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生態文明理念提出以來,通過黨和國家及各級政府的不斷宣傳,人們對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低碳遠遠沒有走進人們的生活。比如,改革開放前,我國是“自行車王國”,騎車出行是人們的首選。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價格的下降,購買私家車,駕車出行似乎成為一種時尚,成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的污染、交通的擁堵。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關鍵是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推介和倡導,可通過政策措施鼓勵居民騎車出行或乘公交、地鐵出行,使之成為一種為民眾接受的文化。
二是培養環保行為習慣。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嶄新的事業,人們對它的認識需要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剛開始的時候,需要政府宣傳教育,需要命令、引導,但從長遠來看,則必須把它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和社會文化。如“限塑令”公布后,許多百姓不理解,人們已習慣了使用免費提供的塑料袋。但隨著國家的強制執行,人們逐漸認識到了環保袋收費的必要性,漸漸養成了去超市購物自帶可循環使用的布袋的習慣。環保習慣的養成需要靠自覺,還需要政府的管理。
三是發展生態文化產業。近年來,黑龍江省出臺了《黑龍江省“十一五”期間建設邊疆文化大省規劃綱要》和《黑龍江省文化興省行動規劃》及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從目前情況看,黑龍江省的文化產業依然存在著發展水平不高、規模不大、產值較小等問題。生態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其發展水平、規模、質量和效益更是微乎其微。其主要問題在于人們對文化產業認識不足,只關注文化的教化功能,沒有看到其潛在的經濟價值,沒有把文化做為一個產業來重視和發展。將文化作為產業來發展和經營,是推動文化事業繁榮,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黑龍江省應借助國家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良好環境,深入挖掘生態文化內涵,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多元化生態文化事業投資制度,通過多主體、多樣化的渠道,積極鼓勵、引導各類資本投資興辦生態文化產業,從而擴大投資規模,為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物質保證。
(二)開發綠色食品,推進綠色發展。要擴大綠色食品產值。上世紀90年代,黑龍江省率先在全國發展綠色食品,省政府專門成立了綠色食品開發領導小組。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監控面積、獲得標識認證的產品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位。截止到2009年末,全省有效使用綠色(有機)食品標志的產品1600個,有26個產品獲得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截止到2010年,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到6100萬畝,實現總產值750億元,生產綠色食品實物總量2750萬噸。要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注重品牌效應。要注重推廣和保護好諸如“五常大米”、“克山土豆”、“北大荒”等品牌,并使之上升為發展綠色產品的戰略高度,以提升競爭力。
(三)發展清潔能源,推進循環、低碳發展。一是對清潔能源產業給予政策傾斜。近年來,黑龍江省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形成了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低碳能源多元發展格局。但也存在技術瓶頸、資金瓶頸、政策瓶頸、管理瓶頸等問題,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為此,應對清潔能源產業給予政策傾斜,促使這些產業盡快發展壯大。二是加大清潔能源投資力度。由于投資較大、成本較高、資本回收期較長,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在資金方面的大力投入。黑龍江省應立足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日益枯竭的現實,統籌規劃全省清潔能源的開發和使用,調整能源結構,通過資金投入,扶持一批清潔能源產業集團,形成集團優勢,加快能源企業重組。三是加強清潔能源研發力度。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每年產生秸桿5000多萬噸,這些秸桿資源為黑龍江省生物質發電提供了原材料。黑龍江省應著力發揮大學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快清潔能源使用研究開發,加大政府對研究和使用清潔能源的項目支持。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保障體系。一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人們的自覺,更需要法律和法規的保障。一方面,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制度建設。另一方面,應加大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的力度,讓人們在有法可依的同時,知法、懂法、守法。同時,加強對違法的懲治力度。
二是加強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建設。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創造一個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是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資金投入渠道。應充分利用當前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的機遇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黑龍江省生態省建設的外部機遇,建立健全資金投入渠道,完善保障措施。按照分級負責、分級投入的原則,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機制,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五)加強生態文明基礎理論研究。要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優勢。位于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高校,都有生態文明研究的基礎。此外,還有各級各類研究所。應給予這些單位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設立專項資金,給予專項政策,充分發揮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勢,大力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人才培養,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同時,擴大生態文明高層論壇影響力。近年來,黑龍江省連續幾次成功舉辦了關于生態省、生態文明的高層論壇,擴大了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力,也為黑龍江省學者擴大了視野,拓展了思路。應吸收以往成功經驗,進一步吸引更多的學者投身生態文明理論研究,擴大生態文明建設在普通百姓中的關注度。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財政廳財源建設處)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