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自2012年實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來,已辦理“五權”抵押貸款5000多萬元,撬動各類社會資本1億多元,加速了農村土地復墾、新社區和農業產業基地建設。
一、搭建平臺。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傳統農業矛盾凸顯,農民手上的資產難以流轉,土地拋荒較嚴重,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誰來種地”的問題日顯突出。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作出加快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決定,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鄂州市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組建了鄂州市農業發展投資公司,搭建農村產權交易綜合信息平臺,讓社會資本、金融資本自由進入“三農”領域,實現農村資產資本化、市場化,推動農村產權流轉,帶動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促進統籌城鄉發展由“輸血”向“造血”為主轉變,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產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城鎮和新社區集中,深度推進城鄉融合。
二、制度支撐。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政策文件,市財政部門結合鄂州實際,擬定了《鄂州市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為推進“五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林權和水域灘涂養殖權)抵押融資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多輪驅動。一是土地資源資本化。通過土地合理流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讓農民和企業實現雙贏。湖北城際房地產開發公司在蒲團鄉石竹村一次性從農民手中流轉土地580畝,成立鄂州城際農業生態科技公司,發展林果種植、大棚蔬菜和精品水產養殖,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還催生了拿租金、打工的“雙薪農民”,去年,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多元。二是林權抵押“活”荒山。全市共辦理林權抵押貸款業務37筆,抵押林地1.63萬畝,貸款金額1億多元,昔日無人問津的荒山荒灘,搖身一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三是指標交易增活力。已成功拍賣出讓23宗土地增減掛鉤、占補平衡“兩指標”,交易面積1073.39畝,總價款1.717億元,資金將全部返還給農民,充分調動農民和農村集體整理復墾廢棄閑置建設用地的積極性,有效解決農村新社區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問題。
(湖北省鄂州市財政局供稿)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