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敘述的這些文字,大都是斜躺在我家廚房里的那張木床上完成的。
我對支撐自己地方的熟悉程度,已經達到了根本不用再去想它的地步。但是,在我們的文字工作中確實存在著一種并不誠實的文字祈求,譬如:假如哪里有了約稿,我就好像有所回想,寫一些有關搖晃木床的文字。
人呀,一定是在從床上爬起來往外面走時,發現了背后還有東西的。當我的脊背蠕動時,分明感到背后有陌生的觸碰,回頭仔細看,床上的被窩里有一把水果刀。
因為在床上削水果,水果刀隨便一丟也就忘記了。水果刀在適當時機里提醒你,把刀放好,才可以出門。
簡單講,我是一個幾乎要被生活中的偶然淹沒的人。今天本來要出門謀一個差事來做做,但有時候,我卻為端詳眼前一把水果刀,耽誤了我的許多大事。 把廚房里的水果刀和菜刀之類安頓好了,也就是擺放整齊以后我才能出門,這是我的性格。我一直在想,最好能把許多片斷連起來想清楚后, 再寫大作品。我寫出大作品的日子尚未到來,有很多人,已經將歲月升格為時光,升格為許多其他的大詞匯,而我只能說:我再想想,再寬限我幾天吧。
我并不認為寫出這些筆記是個多么高尚的工作。大概是卡夫卡吧,半夜回家不敢敲門,于是就伸頭向廚房看,看見他的父親正在廚房吃飯。會打人的父親竟然也在吃飯,這僅從字面上好懂,我們想當然地也就理解了,我們在真實的父親面貌前一掠而過。我認為,卡夫卡的父親在做打人前的準備工作,他要等吃飽之后,才去尋找他的兒子。
寫父親在廚房里磨磨蹭蹭,就等于是贊同暴戾,好像說,暴戾來得也不容易。中國有許多作家的確酷愛這種寫法。在我們的文學里,壞的名聲,一般由父輩來承擔。一開始,我們把暴戾偶像化了,這導致過去經典作家寫到父輩時,幾乎沒有什么好面孔。后來才有作家發現,父親把桔子放到月臺上,然后跨過柵欄是多么地不容易。
因為詩人葉匡政下決心要按基本原貌出版我的筆記,我也冒出了自己是如何不容易的怪念頭。在此之前,葉先生已陸續選編了我的兩本小書,一本是《獨自成俑》,一本是《地主研究》。現在本屬于一堆廢紙的文字忽然有了精神正朝著一個光亮處迅跑,就像是誰躲在廚房里吃飯,兇悍之前的面目被人看到了,因此,我深深地感到不安。于是又想到《圣經》上的那句話, 實在難懂,但給我的印象深刻,這就是:時間來不及了,我不能再作比喻了。我的所謂敘述,是心甘情愿降格為一種空泛的比喻的。但比喻什么呢?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選自《地洞筆記:被世界開除》/梁小斌 著/北京時代華文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