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現代農業尤其需要金融支持,但金融服務仍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短板
當前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跨越的新階段,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處在由分散小農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加快轉變的新時期。隨著生產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無論是固定資產投入,還是流動資金需求,都對金融資本更加依賴。近兩年在基層調研中,就經常聽到專業大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反映希望政府幫助解決貸款問題。更為重要和更有意義的是,與過去單純的財政直接補助不同,運用金融資本支持現代農業,更有利于實行市場化運作和農民自主選擇,促進農民樹立市場意識、風險意識和信用意識,激發農業經營主體的內在活力,提升市場競爭力,能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前農業金融供給與需求之間通道仍然不暢,農業金融需求還不能得到有效滿足,這是當前農村金融領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也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為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金融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今年李克強總理做出專門批示,國務院召開了專門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國辦下發了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意見,農村金融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我們認為,農村金融發展與現代農業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現代農業規模經營水平越高,越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現代農業發展速度越快,農村金融發展的市場越大。如何抓住機遇,有效滿足現代農業對金融資本的需求,開發利用好農村金融這個巨大的市場,是需要產業部門和金融機構共同破解的重大課題。
二、農業部門正在積極探索金融支農的有效模式,當務之急是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
農業部高度重視金融支農工作,今年專門下發《關于推動金融支持和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通知》,推動各級農業部門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金融支農工作,還聯合銀監會下發了促進金融支持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指導意見。我認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農業金融只有得到財政政策的支持,才能實現風險的有效控制,轉化為支持農業發展的現實資金力量;財政支農政策必須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才能實現效應放大,兩者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目前,我部正在研究提出調整優化財政支農政策體系的建議,并部署開展了財政撬動金融支農試點試驗,鼓勵和引導地方進行大膽探索,就是希望通過點上的突破,找到財政促進金融支農的有效模式,最終形成燎原之勢,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小錢撬大錢”的導向和放大作用,更好地滿足農業金融需求,實現財政支農和金融支農的兩輪驅動。
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他們在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經營效益、供給商品農產品等方面的作用日趨顯著,是農業經營體系中最有活力、最具發展前景的力量。據初步統計,我國經營規模50畝以上的農戶已有300多萬戶,各類家庭農場超過87.7萬家,農民合作社110多萬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超過30萬個。我們感到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需求十分迫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他們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貸款難”問題已經成為他們成長的煩惱,也是當前農村金融供求的主要矛盾。
從地方實踐來看,各地已有一些解決這些問題的好做法、好經驗。比如,重慶、貴州等省財政注資成立專門的農業擔保公司幫助新型主體獲得擔保貸款;廣東省農業、財政、信用社、人保財險四家共同研究設立“政銀保”項目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江西設立“財政惠農信貸通”貸款風險補償金,支持金融機構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短期無抵押無擔保貸款;江蘇省設立“惠農貸”擔保基金,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互助擔保融資;甘肅省出臺專門的貸款貼息政策支持草食畜牧業和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等等,這些探索創新很有意義,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三、發揮村鎮銀行的比較優勢,實現產業發展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共贏
村鎮銀行,顧名思義就是設在鄉鎮、服務“三農”的銀行。從2006年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調整放寬,2007年部分省份開始試點以來,村鎮銀行堅持支農支小、服務縣域的市場定位,發揮管理機制靈活、服務領域專一的優勢,專注提供差異化、特色化的“三農”金融服務,已經成為金融服務“三農”的重要力量。據了解,村鎮銀行近90%的貸款都投向了“三農”和小微企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農村金融正處在改革的關鍵時期,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需要產業部門和金融機構的通力合作。目前,我部正在開展財政促進金融支農試點。比如,牛羊肉規模化養殖金融扶持試點,金融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試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試點,農業機械金融租賃試點,等等。我們希望村鎮銀行能積極參與,大力支持。同時,我們也鼓勵和支持村鎮銀行與當地農業部門相互配合,積極開展針對不同產業、不同主體的金融支農創新試點。我們希望村鎮銀行發揮自身優勢,下沉服務重心,切實做到不脫農、多惠農,不斷提高“三農”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為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作者系農業部財務司司長)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