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戶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農民面臨的市場風險加大了,生產波動大,“賣難”問題呈現,分散的農戶和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其他利益主體在博弈中處于不利地位。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的關系不穩定,渠道權力嚴重向批發商和龍頭企業傾斜,導致權力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戶分散且實力很弱,營銷水平低,在農產品銷售上對批發商和龍頭企業存在很大的依賴。因而,農產品流通模式中的沖突時常發生。一方面,農戶與批發商或龍頭企業的相互不信任,存在投機心理和機會主義;另一方面,農戶與批發商或龍頭企業的相互承諾水平低,雙方都面臨著較大的毀約風險,在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時問題更突出。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和農民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政府如何利用政策引導農民選擇與優化、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是當前廣東農業發展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一、廣東農產品流通的現狀
(一)廣東農產品流通的模式。廣東農產品市場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在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下發展迅速,已初步形成產地市場、銷地市場、集散市場統籌發展,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相互補充,以大中城市為核心、遍布城鄉、多層次、多元化的市場流通格局。總的來說,廣東現階段農產品流通模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在短距離的生產地市場銷售農產品的流通方式。如農民通過集市銷售自己的農產品。這種流通方式中間環節很少,農民可直接面對消費者,銷售收益能夠及時得到兌現,但是商品的附加價值較低,物流半徑極其有限,單位物流成本也很高。就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來看,農民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的過程大多是自發性行為,缺乏有效的組織,因而規模一般較小。在經營中存在很多問題,如:市場準入較為混亂;主體素質低,經營不規范;組織化程度低,競爭力較弱等。
二是由零售商直接面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收購和銷售農產品的流通方式。這種方式一般是零售商直接找農民收購農產品,然后運輸到城鎮農貿市場,或是由生產者自行將產品運輸到零售市場轉移給零售商,再由零售商出售給消費者的過程。這種流通方式有利于降低生產者的交易成本,有時零售商也會對產品進行一些簡單的分類和包裝甚至加工,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但是,這種農產品的流通方式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商品流通范圍極其有限,且生產者和零售商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農民的利益易受侵害。
三是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的流通方式。這種方式依托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將分散的農產品集中到批發市場由批發商收購,然后再通過零售商銷售。這種方式農產品的物流半徑明顯擴大、單位物流成本也有所降低,也有利于農業的區域專業化生產,目前已經成了大宗農產品銷售的重要途徑。但是,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信用交易的層次比較低,以即期交易為主。
四是以通過龍頭企業加工并負責銷售的流通方式。這種方式一般是龍頭企業依據合同收購分散生產的農戶的產品,經過加工包裝后再配送給零售商銷售。龍頭企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加工、包裝、保鮮等作業,使農產品的附加值明顯提高。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載體,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緊密的產銷關系,實現產銷一體化經營,但是,這種方式的流通渠道公司與農戶雙方契約約束很脆弱,農民往往處在不利地位。
(二)廣東農產品流通的新變化。近年來,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重點養殖場等新的流通主體得到較大發展,通過他們實行農產品統一采收,實現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生產的農產品集中進入市場,交易主體由以個體戶為主向以企業為主轉變,市場在發揮集散功能之外,還擁有農產品展示、質量安全檢驗、包裝加工、運輸倉儲、配送、信息傳播、代理結算、電子商務等服務功能,專業市場+連鎖超市、專業市場+網絡市場開始出現。
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新的農產品流通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廣東各級政府全面、快速、大力度地推進該項工作。到2012年底,全省依法在工商行政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4863家,全省合作社成員總數38.88萬,帶動農戶132.49萬戶。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涵蓋種植、畜牧、林業、漁業等各個行業,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開始涉足農產品清洗、分揀、包裝、加工、建設冷鏈系統,有的已與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或配送中心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了產、加、銷一體化,延伸了產業鏈,增強了競爭力。2012年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總值5254.66億元,其中出口產品總值8.86億元。合作社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總量4898.73萬噸,統一組織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總值444.1億元,統一組織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總量1305.09萬噸。多數合作社服務貫穿產前、產中、產后。
二是“農超對接 ”模式的探索發展。“農超對接 ”是指商家與農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 ,由農戶向菜市場、超市、便民店直接供應農產品的一種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2008年以來,廣東省在農產品流通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直供對接。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推動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餐對接。鼓勵連鎖超市等流通企業、學校及企業食堂、賓館酒店等最終用戶與農業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合同關系,增加對接品種,擴大對接規模,通過對接洽談會等平臺暢通對接渠道。鼓勵供銷社開設平價商店,并與合作社產銷對接,讓利惠民,“十二五”期間,全省供銷系統計劃改造和新建具有“農超對接”功能的連鎖銷售平價商店1800個,支持合作社與成規模的學校和企業確立穩定直供關系,支持規模大、實力強、品牌好的合作社在城鄉設立專賣店或專售區,在社區菜市場直供直銷。
三是廣東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初步發展。廣東省當前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政府為主導而建設的網站,如廣東農產品交易網由廣東省農業廳主管,是國內首個省級的農產品交易網站;第二種是以私營企業為主導而建設的網站,該類網站主要定位為區域性經營,如“網上菜籃子”、“佳品佳源智慧菜籃子”等,其顧客群分布區域性明顯,有較明確的送貨范圍;第三種是依托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將電子商務作為日常業務的拓展增值服務進行經營,如東升農場2011年在淘寶網開設的“東升旗艦店”,將線上交易作為線下交易的補充,依舊維持高端路線的定位。當前廣東省依托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小型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者數量眾多,年銷售量較為可觀,但具有廣東特色以及較高知名度的大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仍待推進。
四是冷鏈物流的發展。隨著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和市場日益細分,對生鮮農產品、食品實行冷鏈物流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廣東省將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點領域,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建立主要品種和重點地區的冷鏈物流體系。目前,全省冷鏈物流已從過去單一的肉食品、水產品向蔬菜、水果、花卉、熟食品、奶制品、快餐原料等多品種方向發展,服務范圍由簡單的冷凍儲藏向“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冷鏈物流服務發展,冷鏈物流體系逐步形成。珠三角地區的冷鏈物流業已逐步走向規模化、專業化。
二、廣東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廣東農產品流通體系基本建立在“小規模、大群體”的農戶家庭基礎上。在農業融入國際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原有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中的一些問題,如: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環節多、損耗大、效率低;合作流通比例小,交易契約不確定性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結構不合理,農業專業市場欠發達;農產品零售終端體系不健全,“農超對接”發展障礙多;農產品交易方式傳統,市場管理水平低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產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下,利潤分配不公平。原有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越來越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與大生產與大流通格局要求距離很遠。
三、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的財政支持政策措施
(一)扶持發展農業合作流通。廣東農業合作組織規模比較小,實力較弱,而且偏重于生產型合作,對組織農產品進入市場、實現終端銷售較為滯后,在與超市談判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亟需出臺相關政策,對農業合作組織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使其具備初級加工、包裝及運輸等功能,在農產品定價等方面改變弱勢地位。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波動大,制約廣東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關鍵環節是農產品流通。財政支持的重點應該是扶持發展農業流通型合作社,鼓勵合作社與批發市場、龍頭企業簽訂協議,解決賣難問題。據國外經驗,大型商貿或龍頭企業與農業最好的連接并不是直接與分散的農戶相連接,而是與農業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行業協會相銜接。這樣既可以降低交易中的成本,又有助于農民利益的保護。
(二)支持“農超對接”等農產品直銷模式創新。政府應引導合作社和生產者,進行計劃生產、計劃銷售,成立集配中心,與消費者團體或超市、零售店對接,形成產地對接的流通體系,主要形式為契約交易和產地直銷。以生鮮蔬果市場的農超對接為例,其圍繞著產銷一體化這條主線,在法律的保護和支持下,首先嚴格控制產品質量,為商品供應提供保障;其次建設廣域流通體系,為商品遠距離運輸提供便利;最后建立銷售體系,并與各地的連鎖超市銷售網實現了對接。廣東各級政府要積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農超對接”模式,把鮮活農產品直供連鎖超市,并逐步把產銷對接的組織推動范圍擴大到企業、機關、學校、醫院,要從財政、稅費、金融以及場地布局、運輸通道、用水用電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三)發展產地型農業專業市場是建設農業強省的戰略措施。政府可以投資建設或控股的一批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廣東特色農業發展較快,但是由于農業生產季節性突出,產地型農業專業市場效益普遍比銷地型農業專業市場差,需要按公益性設施投資增加政府投入。廣東地方政府要利用當前農業專業市場升遷改造的有利時機,有計劃地投資改建或新建一批國家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這些市場,在硬件設施上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營的商品要實行標準化、優質化和品牌化,進場交易者要實現公司化和組織化、規模化,交易方式要現代化、網絡化。這批市場要更多地承擔和發揮社會公益性的功能,并在全省農業專業市場升級方面起到示范推動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在產地型農業專業市場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爭取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非經營性基本建設投資,用于新建和改擴建產地市場的場地、道路、交易棚等基礎設施建設,使之具備優良的交易條件。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農產品分選、包裝、冷藏、保鮮等配套設施建設,拓寬服務功能,更好地發揮產地市場在促進農產品順暢流通、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作用。要把產地型農業專業市場與農業帶建設結合起來。要把有關項目資金整合使用。
(四)探索現代交易模式,提高農產品流通管理水平。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要促進經營主體組織化、交易方式現代化、交易商品標準化。廣東政府要制定財政政策鼓勵探索轉變 “攤位制”交易方式,積極引進新型交易方式,如競價拍賣、展覽貿易、網絡交易等多種新型交易方式,推動由零散式非標準交易為主向規范化、標準化交易轉變,實現由傳統交易方式向現代交易方式的過渡。發展農產品的拍賣交易,有利于減少傳統現貨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欺詐行為。同時,也可減少鮮活易腐農產品的損失。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進行風險管理。創建有特色的農產品展會品牌,舉辦多形式、多層次的農產品展銷活動。開展“南菜北運”、“西果東送”和珠三角地區與東西北地區跨區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
(五)支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建設高效率物流體系。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對于具有易腐性、單位體積大、質量大、經濟價值低等特點的農產品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發達國家便捷的交通網、完善的服務體系和配送系統、有效的保鮮設備、快速的信息網絡,為農產品實現快速、穩定、合理的流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美國農產品中,約80%的果蔬類產品通過產地與大型超市、連鎖經銷網絡進行直銷,農產品流通環節少、速度快、成本低、營銷效率高。政府要推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對冷鏈重點示范項目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一是為冷鏈物流中心的建設提供信貸,支持一批產地預冷、銷地冷藏、保鮮運輸和保鮮加工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二是支持第三方物流公司為“農超對接”這一產業鏈提供全程冷鏈物流,以降低農產品運輸中的腐爛率,防止二次污染,保障農產品質量,只有“從農田到餐桌”一體化連貫性運作、上下游冷鏈“無縫化”才能保證農產品安全,優質優價。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