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流量不斷增大,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的審計監督就顯得越來越重要,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重要的一環。浙江省云和縣農業局最近對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的審計情況進行調查中發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一、云和縣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現狀
云和縣位于浙南山區, 1995年成立了云和縣農村審計室,與縣農經站兩塊牌子、一班人馬,目前全縣有兼職審計人員15名,其中鄉鎮級兼職審計人員10名,具體負責全縣的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2005年以前,主要對群眾信訪反映的突出問題和熱點問題進行專題審計。2006年開始,依據浙江省農業廳《關于開展農村集體經濟“萬村審計”活動的通知》和村級財務實行“三年一輪審”的要求,云和縣全面開展了村級財務審計工作,到2012年底已基本完成第二輪的“三年一輪審”的審計工作任務。共審計275 個單位、資金總額27500萬元,查處違紀單位18個、違規違紀金額1365萬元,先后有 15 人受黨紀處分,3 人受刑事處治。農經審計工作的開展對防止農村腐敗滋生和蔓延,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審計機構設置不健全。云和縣農村審計室與縣農業局農經站合署辦公,沒有單獨設立專門的內審機構,無人員編制、無工作經費,審計人員全部為縣農業局的農經干部和鄉鎮農經員兼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的開展。
(二)審計人員職責不明確。實行“村級財務雙代理制”后,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出納業務委托鄉鎮(街道)代理,相當一部分鄉鎮農經員兼任代理會計或出納,同時農經員又兼任審計員,從而出現自己監督自己的現象。
(三)審計人員業務水平不高。村級財務審計錯綜復雜,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具備較全面的財會知識,而且還應熟悉相關制度和法規,目前縣鄉兩級都缺少業務精通及技術過硬的審計人員。審計工作范圍狹窄,審計事項單一,僅停留在對會計憑證真實性的檢查上。審計技術手段落后,目前仍然以事后手工查賬為主,依靠賬務核對、盤點等方法來實施,其監督力度受到很大限制。
(四)審計程序不規范。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的主力軍是縣鄉兩級農經人員,都是兼職的。時間和精力的局限使審計工作的審計方法和程序往往達不到要求,審計欠深、欠細,審計調查、延伸審計等手段用得不夠。對審核中發現的疑問,如工程項目建設、招待請客送禮費用等無法進行詳盡審計。因此,對在會計資料中未能反映的賬外行為,審計監督就顯得乏力和無策,審計工作僅僅停留在表面。
(五)審計執行不到位。農村審計機構由于執法主體較弱,在執行決定中阻力較大,困難重重。農村審計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權威,往往只停留于查清事實、出具審計意見書,很難對被審村的審計決定意見的執行情況予以監督檢查。加上近年來省市下達給縣級審計任務十分繁重,難免會出現走過場的現象。
三、加強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審計監督體系。要切實加強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的領導,紀檢、監察、審計、農業等部門要密切協作,明確職責、抓好落實。縣級農業部門必須單獨設立專門的內審機構,落實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鄉鎮(街道)應整合力量,設立內部審計機構,負責本鄉鎮(街道)集體經濟組織的審計工作。審計機構不得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部門合署設立,與紀律、監察等部門合署設立的,應明確分管內部審計工作的負責人和承擔內部審計工作職責的工作人員,確保審計工作的獨立性。
(二)加強技能培訓,提高業務水平。要定期開展業務培訓和教育,加大對農村審計人員政治理論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審計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培養一支業務過硬、作風嚴謹、客觀公正的農村審計隊伍。同時,要堅持持證上崗制度,使農村審計工作逐步制度化、規范化。
(三)創新內審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要不斷改進傳統審計辦法,充分運用現有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系統,盡快實現縣鄉村三級聯網,不斷拓展網絡功能,使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與農村審計監督有機結合,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農村內部審計的效率。要從單一的靜態審計向動靜結合審計轉變,從事后審計向事前審核、事中監督、事后審計相結合轉變,逐步形成農村經濟內部審計的全程監控。
(四)嚴格執行審計程序,促進審計規范化。要嚴格按照《浙江省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辦法》規定的范圍和程序開展審計工作,審計前要編制審計工作計劃,制定具體審計方案,下達書面審計通知書;審計過程中要全面、客觀、真實地審查和核實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情況,審計記錄和有關證明材料要有規范的文書格式,審計報告要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審計結果應向被審計單位及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公布。對審計中發現的違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有關規定的行為,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同時要加強對審計結果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保證審計結果執行到位。
(作者單位:浙江省云和縣農業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