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形成,社保基金總量越來越大,基金管理變得越來越復雜。加強規范社保專戶的核算管理與監督,推進專戶信息化建設,科學設計基金投資計劃,實現基金保值增值,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江蘇省沛縣的實踐,就加強和規范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提出建議。
一、江蘇省沛縣社保專戶管理現狀
(一)清理精簡歸并賬戶,規范賬戶管理。2012年,沛縣按照財政部《關于加強和規范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將原開設在各商業銀行的養老保險、職工醫療保險、新農合、城鄉低保、城鄉居民保、就業再就業等社保基金財政專戶進行清理、精簡、歸并,專戶數量由原來的4個精簡歸并到3個,同一家商業銀行只開設一個社保基金專戶。同時,為提高資金運行效率,撤銷在人民銀行國庫內開設的財政社會保障補助資金專戶,財政預算安排的補助資金財政國庫部門直接撥入社保專戶。按照“管錢”與“管事”分離原則,社保專戶全部轉歸財政國庫部門統一管理。國庫部門負責賬戶、資金和會計核算等工作,業務部門負責預算指標下達、用款計劃審核、業務臺賬記錄及財務管理等工作。
(二)強化基金征繳考核,規范繳撥程序。每年初,縣政府下達社會保障基金征繳考核辦法,實行核定收入、超獎減罰。即以參保單位和個人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為依據,確定年度收入目標任務數,年終完成目標任務的按1%給予獎勵,超過目標任務的部分按5%給予超收獎勵,未完成目標任務的按減收額2%給予處罰。
同時,按照收支兩條線管理的要求,縣地稅部門組織社保費征繳,保險費按月及時足額繳存社保專戶,財政國庫部門根據地稅征收明細表及銀行對賬單入賬核算。基金撥付時,每月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填報基金用款計劃,經財政局業務科室審核合格后,報經分管局長、局長簽字審批同意,開具撥款通知書,方可到國庫部門辦理資金撥付手續。
(三)強化會計核算,嚴格定期對賬制度。社保專戶精簡歸并到3個后,由于社會保險涉及到養老、醫療、失業、新農合、城鄉居民保、就業再就業等眾多險種,各險種核算方法又不統一,為便于區分賬戶內各項基金收支運行情況,財政專戶會計采取一戶管多賬的方法,分險種進行明細核算。
專戶會計每月收支與銀行即時對清賬務,每季與社保經辦機構核對各項基金收支賬務,發現賬銀、賬賬不符時,及時查明原因。屬于結賬時間不一致的,編制未達賬項調整表,進行賬務調整,確保財政專戶基金收支余財政、地稅、銀行、人社四方的數據一致。
(四)細化基金預算,強化預算執行。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余全部納入社保基金預算管理,基金收支預算綜合考慮上年度基金預算執行情況、待遇人數及標準變動、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社會保險政策調整等因素。編制方法按照“兩上兩下”程序:“一上”,是指社保經辦機構編制上報基金預算建議數;“一下”,是指縣財政局審核下達社保基金預算控制數。“二上”,是指社保經辦機構根據預算控制數,編制上報預算草案;“二下”,是指縣財政審核社保基金預算草案,報縣政府審批同意后,向地稅、人社、社保經辦機構、財政等部門下達批復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不得隨意調整,執行中確因政策調整、人員標準提高等原因,應當編制社會保險基金調整預算。同時,不斷強化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管理,促進預算編制與執行的有效銜接,建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分析報告制度。
二、當前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一)信息化建設滯后,社保基金動態情況難掌控。目前尚缺乏一套完善、通用性強的社會保障信息化操作系統,致使社保、地稅、財政、銀行等部門之間有關數據信息傳遞緩慢。在現行一戶管多賬、銀行統收統支情況下,財政社保部門、社保經辦機構難以隨時掌握各項基金收支余動態情況,不利于社保基金的適時調度與監控。
(二)專戶利息分割難,核算缺乏合法憑證。按照財政部通知規定,“開戶銀行分險種、按政策計息,由社保專戶開戶銀行提供一式多聯的利息通知單,同時送財政國庫部門、財政社會保障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分別記賬,財政部門不得自行分配利息”。在財政一戶多賬和銀行統收統支的情況下,專戶產生的利息,銀行只能提供一張利息單,而財政又要按基金險種分別記賬。因此,財政國庫部門只好按照各社會保險基金上年結余與本年結余的加權平均數進行利息分割,通過一式三聯的往來票據與社保經辦機構分別記賬,記賬單據缺乏合法性。
(三)投資渠道單一,基金保值增值無保證。根據《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第36條規定,“財政部門應根據勞動保障部門提出的意見,在雙方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及時將基金按規定用于購買國家債券或轉存定期存款”。 由于目前國債發行時間不穩定,且近年來國債一直熱銷,基金購買國債又需要履行相關審批手續,致使每次發行的國債等不到社會保險基金認購就被搶購一空,故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實際就剩下轉存定期一種方式。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及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銀行存款利息又低,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面臨巨大壓力。
三、相關對策與建議
(一)規范開戶銀行選擇與日常管理。選擇開戶銀行時要綜合考慮銀行資質、償債能力、盈利能力、運營情況、內部控制及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因素。具備條件的,應實行招投標制度;不具備條件的,應建立集體決策機制。必須與開戶銀行簽訂規范的委托代理協議,要求開戶銀行要分險種、按政策計息,提供一式多聯的利息通知單,便于財政國庫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分別記賬,確保各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完整。對出現運營風險、內控風險或無法提供分賬核算等服務的銀行,要求限期整改,逾期達不到要求的,予以更換。
(二)研究設計科學的投資計劃。社會保險基金是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征收的專項計息基金,其保值增值關系到社會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行。2011年開始實施的《社會保險法》中明確“社會保險基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國務院規定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因此,要在保證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國務院規定進行投資運營,以實現保值增值目標。一方面,開戶銀行要嚴格執行社會保險基金優惠利率政策,按規定計息,增加利息收入;另一方面,財政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根據基金結余情況,科學設計一套基金保值增值計劃,制定具體操作方案。在目前形勢下,增值方式主要選擇定期存款。比如存款期限可科學配置、長短搭配,專戶基金在保留2個月備付能力的前提下,凡超過500萬元轉存一個定期,每月轉存一次,每年存一個3年期或5年期。一年形成一個轉存周期,這樣每月都有新的定期存入,又有到期的存單,既保證了基金的有效周轉,又能實現保值增值的最大化。
(三)推進基金專戶管理信息化 。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網絡互聯、信息共享”的原則,按照軟件、設備配置、網絡接口、數據傳遞方式相統一的要求,建立人社、經辦機構、地稅、銀行、財政的計算機網絡,實現社保電子數據即時共享、無縫銜接,提高數據傳送的時效性、準確性。財政部門內部要建立健全業務部門與國庫管理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機制,通過完善信息系統控制體系等方式 ,推進專戶信息共享,保證財政專戶歸口管理后業務工作的規范高效運行。
(四)建立完善監督檢查機制。財政、人社部門要加強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管理,審計部門要定期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基金收支情況、會計核算和賬務處理情況等進行審計。同時,成立由人社、財政、審計、人行、地稅、監察、衛生等部門組成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組織,重點監督財政專戶管理、保值增值計劃的制定實施、銀行優惠利率政策的落實、增值收益部分的會計核算等方面。對定期轉存、優惠利率執行不到位,少計利息、利息分割不清等現象,要查明原因,追究有關單位及經辦人員的責任。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