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安徽省巢湖市圍繞優質糧油、棉、蔬菜、畜禽、水產和經果等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建成了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帶動農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體系,促進了分工分業和規模經營。農民出租土地,并在經營主體勞作獲得工資收入,戶均年增收20%左右。
一、巢湖市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情況
1.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迅速。目前全市擁有巢湖市級龍頭企業127家,合肥市龍頭企業69家,省級龍頭企業14家,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2013年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41.5億元,其中,超10億元企業3家,超億元龍頭企業15家。
2.專業合作社快速興起。2013年全市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04個,社員2.4萬人,帶動農戶7.2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 1家被認定為國家級示范社,4家被認定為省級示范合作社,11家被認定為合肥市示范社,21家被認定為巢湖市級示范組織,2家被認定為合肥市級龍頭企業,7家被認定為巢湖市市級龍頭企業,合作社業務范圍已涵蓋了巢湖市的糧油、畜禽、蔬菜、經果、棉花、水產等六大主導產業。
3.家庭農場從無到有。全市擁有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各類家庭農場189家,注冊資金達1.2億元,經營種養殖面積3.41萬畝,養殖規模牲畜1.3萬頭、家禽26萬只,家庭農場勞動力總數1064人,平均每家農場5.63人。
4.專業大戶逐步發展壯大。全市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發展到572家,種植面積12.25萬畝,其中10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12戶,種植面積1.78萬畝。10畝以上的特色農業種植戶473戶,總面積4.88萬畝,300畝以上規模大戶42戶。其中,從事花卉苗木生產農戶198家,種植面積3.12萬畝;經果種植戶102家,種植面積0.83萬畝;茶葉種植戶173家,種植面積0.93萬畝。
二、巢湖市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舉措
1.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出臺了《巢湖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引導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每年由財政拿出200萬元,給予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定的資金補助。二是出臺了《關于印發〈巢湖市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施方案〉的通知》(巢政辦〔2012〕60號),對集中連片流轉土地在500畝以上的,給予受讓方每畝50元一次性獎勵;1000畝以上的給予受讓方每畝100元一次性獎勵;2000畝以上的給予受讓方每畝150元一次性獎勵;3000畝以上的給予受讓方每畝200元一次性獎勵。對集中連片流轉土地,規模經營超過1000畝的鄉鎮,給予一次性3萬元獎勵;超過 2000畝以上的鄉鎮,給予一次性10萬元獎勵。三是積極爭取國家、省和合肥市有關扶持政策,2013年巢湖市共爭取各類扶持資金1000多萬元,有力地支持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
2.創建農業品牌,促進市場對接。將市場營銷理念引入農業發展,實現了由單一抓生產向產后延伸。一是規范建設了一批農業標準化基地和“三品”基地,嚴格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監管檢測體系,形成農產品安全供給的穩定機制。目前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2個(巢湖白米蝦、巢湖銀魚),安全認證的農產品82個,其中無公害認證66個,綠色認證9個,有機認證7個,安全認證原料生產基地40萬畝,年產量13.91萬噸,建立了富硒稻米、巢湖水產品兩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創建了2個省級安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二是結合美好鄉村建設,通過整合鄉村旅游與特色農業資源,建立政府搭臺、龍頭企業運作,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加盟的市場運營機制,推動休閑農業園區、合作社與高端三產市場對接。目前全市通過合肥市級認定的特色高效農業園區發展到29家。三是通過各類農展會、 “農超對接”和“農企對接”等活動,推動農產品進入市場,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環節,有效提升了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及市場占有率。
3.開展土地流轉,促進發展。為土地流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一是完善流轉制度。根據巢湖市實際,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巢辦發【2013】10號),制定并下發了土地流轉信息報送發布、農村土地流轉備案登記、規模經營流轉主體預審申報、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管理、農村土地流轉檔案管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調處等6項制度,指導各地土地流轉工作有序開展。二是充實三級網絡。進一步強化市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功能,進一步強化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職能,進一步強化村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站的職責。三是建立激勵機制。建立土地流轉政策激勵機制,在政策層面上鼓勵引導農戶成片長期流轉土地,鼓勵多種主體進行土地規模經營。
三、政策建議
從總體上看,目前巢湖市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發展態勢良好,但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如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融資貸款難、知識技術欠缺和人才儲備不足、開展社會化服務的功能不強等,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發展。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進一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項目扶持力度,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創造良好的條件。一是建立土地流轉農業項目優先制度。將農村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等涉農項目,盡可能與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相結合,優先且重點安排項目資金。二是整合項目向經營主體傾斜。整合農業、林業、水利、綜合開發、扶貧、科技示范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等各類農業項目資金,在符合項目資金管理使用原則的情況下,重點向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傾斜,盡可能地為其改善農田水利、土壤改良、農業機械化、設施農業裝備、農產品保鮮儲藏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進一步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
2.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社會化服務。一是在增強和拓展農業公益性服務功能的同時,大力發展互助型服務和農業經營性服務。采取政府采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經營性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大力開展農技推廣、農機作業、抗旱排澇、統防統治、產品營銷、農資配送、信息提供等各項生產性服務,滿足經營主體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服務。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對新型經營主體領辦的農機服務、統防統治、抗旱排澇等專業合作社,在開辦運營、技術培訓等方面予以財政扶持,在用油、用藥、機械設備等方面給予補貼。財政要加大投入、強化支持,推動建立公益性機構和經營性機構相互配合、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