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是英文“Peer to Peer”的縮寫,P2P理財指網站作為中介機構,借款人在這個平臺上直接向投資者借錢,投資者直接向借款人放貸。與銀行理財、基金等個人對機構的投資方式不同,P2P理財是個人對個人的投資。
在網上搜索P2P理財,會被各種產品的收益率嚇到——年化收益率8%、9%都算低的,15%的十分普遍,20%的也不少見。相比之下,余額寶的收益率已經跌到5%以下,銀行理財產品超過6%的都得靠搶。P2P理財的超高收益打動了急切渴望用錢生錢的中國老百姓,這一理財方式迅速火了起來。據6月19日發(fā)布的《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yè)白皮書2014》顯示,2013年末,P2P理財行業(yè)線上平臺的交易額在1100億元人民幣左右,線下的交易額在700億元到800億元左右,相比2012年增長了8倍。最近甚至有新聞說,一家火鍋店利用顧客點菜時間由服務員推銷理財產品,這些服務員只知道期限和預期收益率,再多問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P2P理財的風險不用贅述,而火爆和不規(guī)范帶來的不理性,又為其增加了更大的風險。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3年以來倒閉的網上P2P理財平臺已經超過100家,2014年第一季度倒閉的就超過20家。
于是,很多人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只要是P2P理財就絕對不碰,這也沒必要。我國監(jiān)管部門之所以沒有徹底禁止P2P理財行為,正是因為其有存在的合理性。從普通人理財的角度看,P2P作為高收益、高風險的投資途徑,是可以在自己的風險承受范圍內投入小部分資金的。
作為一個新興的金融創(chuàng)新行業(yè),P2P理財的良莠不齊在所難免,這就涉及到如何選擇安全規(guī)范的P2P理財產品。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安全”并不是指本金和利息的安全。選擇P2P理財,就相當于選擇了它的高風險,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甚至虧掉本金的情況是可以發(fā)生的。沒有任何教材能夠告訴你買哪個P2P理財一定能賺錢。
我們要討論的“安全”,指的是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不會對投資人造成欺詐的規(guī)范產品。央行為P2P理財行業(yè)劃定了3條紅線,分別是“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大家在辨別選擇P2P理財的時候,不妨也從這3個角度入手。
“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這是一條嚴厲但模糊的標準?!胺欠ㄎ展姶婵钭铩笔强梢耘行痰?,但如何界定其和P2P理財的區(qū)別,卻并不明確。根據央行的解釋,我們能做的,首先是要明確借款人的身份,保證其真實合法,最好之前曾做過P2P理財且信譽良好。其次要明白資金的用途,不應用于投資房地產、股票、基金等高風險項目,不能放高利貸,更不能像龐氏騙局一樣借新債還舊債。
第二條紅線是“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資金池簡單來說,就是P2P平臺不把投資人和借款人對應起來,而是把所有投資人的錢放在一起形成池子,借款人從池子里借款。這樣很容易產生嚴重的“期限錯配”風險。例如,投資人把錢在P2P平臺上存1年,但是這些錢被拿去放了3年期限的貸款。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1年到期時,投資人可以拿到錢。但一旦資金周轉出現(xiàn)問題,有一個人拿不到錢,就會引起所有投資人的恐慌,導致資金鏈斷裂。
第三是“不得提供擔?!?。你可能會問,有人擔保不是好事嗎,為什么要禁止?事實上,絕大多數擔保只是個噱頭,投資人的本息并不因此受到保障。貓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保險公司對資金保險,保的是資金被盜的風險,但不保賠本的風險;另一種是由貸款擔保公司提供擔保,雖然保本保息,但擔保公司本身也有倒閉的可能,擔保能力有限。因此,投資P2P理財,還是不要像選擇銀行理財一樣關注是否保本保息,反而要對那些聲稱保本保息的P2P理財平臺提高警惕。(作者微信公眾號:理財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