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東盟巴厘島峰會期間,一些國際觀察家,如美國東西方中心前高級研究員馬克·巴倫西亞等就表示,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插手和介入,將令東盟國家左右為難,甚至出現分裂。當時,奧巴馬政府首次提出“外交和軍事戰略重心向亞洲轉移”,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等人公開抨擊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并力圖在南海爭端國家間充當仲裁人的角色,將南海主權爭端國際化。
自那以后,原本就在南海主權爭端中持較強硬立場的菲律賓和越南變得更加“主動”,前者不僅和中國在黃巖島、仁愛礁、禮樂灘等處接連發生摩擦,還導演了“要求國際仲裁”的一幕;后者則一方面不斷啟動南海石油招標,另一方面從俄羅斯等國引進潛艇、護衛艦等裝備。原本在南海島嶼歸屬問題上有沖突的菲越兩國,也暫時達成了妥協,甚至頻頻“聯歡”。
近來南海風云再起,西有越南在“981”鉆井平臺問題上和中國對峙,并引發越國內反華暴力活動;東有菲律賓一再對中國發起挑釁,并抓捕中國漁民,這背后都有美國插手的影子。前不久,奧巴馬訪問菲律賓并與其總統阿基諾三世簽署了新的防衛協定,副總統拜登、國務卿克里等諸多政要也不斷就南海近期的熱點,對中國發出責難之聲,美菲軍演更是在如此緊張氣氛下高調開張。很顯然,與過去相比,美國在南海周邊的插手更“著力”,介入也更深。可以預見,未來美國還將繼續力圖利用南海地緣政治矛盾,利用某些當事國家對中國發展的恐懼,借介入南海爭端之機,爭取更多當地盟友的幫助。
在美國的帶動下,“小兄弟”日本也是唯恐南海不亂。日本最近聲援菲律賓、越南等國的動作不少。5月14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要求中國出示劃設“九段線”的根據,還表明了將在海洋問題上與東盟各國加強合作的想法。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日本由于經濟泡沫破滅,其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已被中國取代,它如今所謂的“加強與東盟各國合作”,除了意在圍攻中國,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讓東盟國家選邊站,造成東盟分裂。在這方面,日本或許還有一個想法,即所謂其夢寐以求的要組建“亞洲版的北約”。但觀察家指出,這只是日本的癡心妄想,亞洲根本不可能成立北約那樣的聯盟,因為這些國家和日本根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即使東盟真的分裂了也不會。
但日本的行動從未停止。近日,日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為了在東盟各國普及日語,日本政府計劃在今后7年內向當地派遣約3000名志愿者,協助當地日語教師開展工作。日本政府期待他們能為向當地滲透日本文化做出貢獻。
在美國和日本的“攻勢”下,東盟其它國家在涉及一些敏感問題上顯得謹言慎行。在5月11日剛結束的緬甸東盟峰會上,東盟各國依然不愿在南海問題上選邊站,會后聲明僅重申對南海局勢緊張的擔憂,并呼吁當事各方保持克制,甚至沒直接提及中國。
正如美國東南亞事務專家穆萊·希伯特所言,多個東盟國家和中國存在密切經濟合作和經貿關系,此前各國在美國倡導的、排除中國的“跨太平洋自貿協定談判”中,他們也是進兩步退一步,很大程度上都是希望能夠既和美國親近,又不和中國見外。人們擔心,此次南海局勢再度緊張,中國堅持本方主張的決心更堅定,一旦美國進一步強勢介入,該地區就會呈現兩雄并立、非此即彼的“準冷戰”局面,東盟國家很可能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其中,不僅影響東盟的地區主導地位,也導致各國自身利益受損。
正因如此,即便是美國在該地區最鐵桿的盟友——始終保留了美軍軍事基地的新加坡,也在南海爭端激化后由外交部發布了調和性聲明。該國外長尚穆根還刻意強調,東盟不應把自己牽扯進中國和相關成員國間的分歧中去。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等別有用心的國家在南海問題上一味攪局,只會讓東盟的發展越來越缺少聚合力,東盟各國需要對此保持警醒。否則,每次東盟峰會都“無果而終”,對地區合作來講,絕對不是什么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