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盤我做主!可是很多時候,可惡的入侵生物來勢洶洶,反客為主,讓很多生物的地盤保不住哦。
入侵物種真瘋狂,你知道哪些赫赫有名的“不速之客”呢?
堪比蜘蛛的薇甘菊
在廣東省深圳市的內伶仃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從海拔6米到160米的范圍內,有40%—60%的地區幾乎全被一種奇怪的植物覆蓋,十來米高的大樹都因無法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逐漸枯死。
20世紀80年代,這里曾是動植物的樂園,森林覆蓋率達95%,獸類、鳥類、蛇類和昆蟲等在這里無憂無慮地生活。但從1995年島上出現這種奇怪的植物后,因原有的生態系統被破壞,那些獸類、鳥類、昆蟲等漸漸沒有了食物,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保護區的管理人員費了很大的勁除掉它,可這邊剛挖掉,那邊又長了起來,而且迅速蔓延,蓋住了大樹和灌木。它所到之處,茂密的森林退化成草地,草地又退化成枯草。
后來專家現場調查和取樣研究分析,終于識破了它的真面目,原來它叫薇甘菊。
薇甘菊有“植物殺手”之稱,原產于美洲,由于在廣東缺乏天敵制約,便肆無忌憚地生長,用身體織成一張大網罩住其他植物,見草粘草,見樹纏樹……
它的繁殖能力極強,一株薇甘菊能結出幾十萬顆果實,每顆果實頂端有一圈冠毛,有點像蒲公英,在風的幫助下,可以飄到幾十千米外。而且,它能無性繁殖,每個節都能生出根,吸收所需的養分,迅速蔓延。
“田園殺手”——非洲大蝸牛
背著螺旋形的貝殼、身體軟軟的非洲大蝸牛竟然也是個壞蛋?
沒錯,雖然它們爬得很慢,看起來很柔弱,但生存能力極強,繁殖很快。
它們本來只在非洲東部生活,現在已經走向了世界,廣泛分布于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在我國廣東、廣西、云南、福建、臺灣等地也能經常看到它們。
它們的個頭比一般的蝸牛大,成體殼長一般為7~8厘米,最大可超過20厘米,以農作物、林木、蔬菜、花卉等植物為食,危害500多種作物,餓得厲害時會吃紙張和同伴尸體,甚至啃食水泥。
非洲大蝸牛還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
組團而來的福壽螺
福壽螺真的能給人帶來福壽嗎?未必。福壽螺名字很好聽,但不是個好家伙哦。
福壽螺又名大瓶螺,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20世紀七八十年代被引入臺灣、廣東等地,最初因為營養價值很高,頗受歡迎,但肉質松軟,沒有本地田螺香脆,致使銷路大減,人們被迫棄養。
福壽螺被拋棄,但沒有因此銷聲匿跡,反而不斷發展勢力,足跡遍布河道、水溝、池塘等,有的地方一抓一大把呢。
它們適應能力強,多集群棲息于池邊淺水區,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莖葉上,或浮于水面,能離開水體短暫生活,生長繁殖快,不太挑食,食量大,愛吃水稻、茭白、蓮藕等水生植物的葉片和莖稈,嚴重影響這些植物生長,已經成為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地的一大公害。
另外,它還會傳播廣州管圓線蟲病,人食用生的或加熱不徹底的福壽螺后會被感染,引起頭痛、頭暈、發熱、頸部僵硬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癱瘓、昏迷等,甚至死亡。
豚草最倔強
豚草又叫艾葉破布草、美洲艾,是來自北美的野生惡性雜草,非常不受歡迎。
它們的吸肥能力很強,會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氮和磷,消耗的水分超過了禾本科作物的兩倍,造成土壤干旱貧瘠,還遮擋陽光,因此,只要有它們在,其他植物很難存活。
它們高大粗壯,成群生長,再生能力不錯,有的刈過5次仍能再生。葉子中含有苦味的物質和精油,一旦被乳牛食入,可使乳品變壞,并帶有惡味。
一株發育良好的豚草可產籽7萬到10萬粒,種子帶刺,可隨風、鳥、水流等四處傳播。可怕的是,豚草籽落地30至40年后仍然具有生命力,在干旱貧瘠的荒坡、硬化土壤、垃圾堆、墻頭、石縫里,只要有土有水就能發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