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權威的觀點和做法都是正確的嗎?
未必,有時候他們也會犯糊涂,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因此,我們不要一味迷信權威們劃定的禁區,要敢于越雷池,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甚至開拓新的領域。
飛機飛上天
19世紀,一些有膽識的人開始探索怎樣實現人類上天飛行的夙愿,可是當時科學界的名流卻站出來橫加阻撓。
著名法國天文學家勒讓德就是最早的反對者之一,他認為不可能制造出一種比空氣重的裝置在空中飛行,德國大發明家西門子也這么認為。能量守恒原理發現者之一、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甚至從物理學的角度論證了機械裝置要飛上天純屬空想。
然而,這種能上天的裝置——飛機成功地“出世”了,而把它們送上天的是當時默默無聞的美國人萊特兄弟。
他們倆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憑著刻苦的精神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盲從權威,思維活躍,敢于打破禁區。
交直之爭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但輸電網的建設卻因直流電的局限而進展緩慢。于是,喬治·威斯汀豪組建了一個科研組,潛心研究交流輸電系統。
愛迪生知道后大為光火,發起了進攻,發表了一篇題為《電擊危險》的文章,闡述自己反對研究和應用交流電的觀點。
處于被動地位的威斯汀豪不甘示弱,也竭盡全力為交流電的應用奔走努力,并且針鋒相對地在同一雜志上發表了《回駁愛迪生》的文章。
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給了威斯汀豪沉重一擊,那就是紐約州法庭下了一道把死刑絞架改為交流電椅的規定。
這簡直幫了愛迪生,他借機大做文章,拼命抨擊交流電。
顯然,在這場“交直較量” 的角逐中,威斯汀豪在大名鼎鼎的愛迪生面前處于劣勢。但他并不氣餒,始終堅信交流電的應用將給世界帶來新的光明。
1893年,美國準備在芝加哥舉辦國際博覽會,其中一個展品是點燃25萬盞電燈。為此,很多企業競相投標,愛迪生與威斯汀豪再次交手。
最后,威斯汀豪競標成功,25萬盞使用交流電的電燈在夜幕下光彩奪目,蔚為壯觀。
望著無比燦爛的燈光,愛迪生這才低頭沉思,并對自己的錯誤深感遺憾。
陽光也能捕捉
敢于推翻權威們的某些定論,山東省先進青年陳和平也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1985年,他對研制室內太陽灶和太陽能儲存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當時,太陽能利用雖然在國內已經很普遍,但室內太陽灶與儲存、跟蹤系統還是一片空白。
研制室內太陽灶并非易事,一些專家告訴陳和平,這需要涉及電子、機械、光學、熱學等多個學科,同時,光導纖維只能傳遞信息,不能傳遞能量。
陳和平才不怕困難,也沒有輕信專家們的話。他利用光導纖維把強光從一端傳遞到了另一端,并在另一端將紙點燃了,開拓了光導纖維應用的新領域。而且,他還成功試驗了用純凈的水傳遞強光。
開始,許多人不相信,說他荒唐:水火不相容,水怎么能傳遞強光呢?結果,奇跡出現了,一邊是聚焦的強光束,中間是盛在特殊容器里的水,另一邊是被強光束點燃的紙。
1988年,他研制室內太陽灶和太陽能儲存器獲得成功,實現了只用幾十元的材料就能用太陽灶在室內做飯的夢想。
科學無禁區
科學無禁區,在進行發明創造時,我們要敢于踏入權威們所說的禁區,發現創意,創造新作品。
首先,我們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了解為什么某些領域成了科學權威們口中的禁區。禁區之所以被稱為禁區,可能是由于歷史的局限,也可能是因為人們思維上的局限,或者是這個禁區攻破的難度很大,人們存在畏懼心理。
不管原因是哪一種,我們都要弄清楚,然后對癥下藥,給禁區解禁。
其次,我們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認真探索禁區涉及到的領域,搜尋知識,整理分析,創意就會在不經意間出現,發現就能脫穎而出。
發現可以引出發明,有了新的科學發現,重大發明的機遇也就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