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植物,花草樹木自然也就成了學生們狀物作文的絕佳素材。但是,現在的孩子早已不會和植物做游戲了,把植物寫得很呆板,沒有生機,文章枯燥無味。
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把植物寫“活”呢?
認真觀察最要緊
上美術課時,教師教學生們畫花瓶、雕像等物體時,都會要求他們先觀察物體,否則畫出來的畫就不像原物。寫作文也得如此,要想寫好植物作文,首先要學會觀察。
教師在指導學生描寫植物時,得引導他們多角度去用心觀察植物的干、莖、枝、葉及花,初步了解它們的大小、高矮、形狀、氣味等,并在觀察的過程中,將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
葉圣陶在寫《爬山虎的腳》時,就觀察得非常細致,描述得形象生動:“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p>
植物個性細細道
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植物也有它們的個性。
各種植物的葉、莖、花、果的形狀都不一樣,我們在上植物作文教學課時,要有意識地教導學生準確地描繪出植物的特點,包括整體和各部分的特征。
若從整體特征描寫植物,可以寫整株植物的大小、高矮、形狀。
例如,葉圣陶這樣描寫荷花:“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彼\用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寫出了荷花的各種形狀,展現了荷花開放時優美的姿態。
如果從局部特點著手,可以寫根、莖、葉、花、果,寫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順序。
《廣玉蘭》一文就先寫花:“盛開著的玉蘭花,潔白柔嫩得像嬰兒的笑臉,甜美、純潔,惹人喜愛。”再寫花上的圓莖:“花瓣雖然凋謝了,花蕊卻依然挺立枝頭,它已長成近兩寸長的圓莖。圓莖上面綴滿了像細珠似的紫紅色的小顆粒?!弊詈髮懭~:“廣玉蘭的葉片富有光澤,好像涂了層蠟,再配上有著鐵銹色短柔毛的葉背和那微呈波狀的邊緣,使人覺得另有一番情趣?!?/p>
繽紛色彩也來繪
植物一般都有葉、莖、花、果,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色彩,有紅色、綠色、藍色、黃色、紫色……五顏六色,充滿了勃勃生機。
我在指導寫作前,會提醒學生仔細觀察植物各個部分的顏色,這樣,他們才可能準確逼真地展現出顏色的魅力。
如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時,我讓學生們找出作者是怎樣描繪楊梅顏色的:“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后變成深紅,最后幾乎變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變黑,因為太紅了,所以像黑的。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紅嫩的果肉,嘴唇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然后,讓他們從中取經,觀察植物,把植物色彩的特點描寫出來。
一個學生就是這樣描寫西紅柿的顏色的:“西紅柿有深紅的,像個紅燈籠;有紅綠相間的;還有的是橘紅色的,新鮮亮麗。”
動靜結合顯生氣
植物也有動有靜,而且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描寫植物時,如果只寫靜止不動的狀態,畫面就會顯得呆板,缺乏生氣。而如果描寫植物能夠做到動中有靜,那么就會使植物更生動,蘊含靈氣。因此,同學們寫植物的時候,要注意動靜結合,不僅要寫出植物的靜態,還要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寫出植物的動態。
如《爬山虎的腳》是這樣進行動態描寫的:“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這里用了動詞——觸、巴、拉、貼、爬,又巧妙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爬山虎寫得活靈活現,富有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