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科學(xué)家。他五六歲的時候,父親祖朔之教他讀《論語》,讀一段,就叫他背一段,可是教了兩個月,他只能背誦十來句,氣得祖朔之把書摔到地上。
后來,祖朔之改變方法,把注解告訴他,讓他理解“孔子之道”。可是,小沖之總是不懂,氣得祖朔之大怒,罵道:“笨蛋!”有時急了還要打上幾板子。
其實,祖沖之才不是笨蛋,他只是不喜歡讀經(jīng)書,卻酷愛數(shù)學(xué)、天文。
一天深夜,小沖之翻來覆去睡不著,正為白天學(xué)的“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而煩惱。他覺得這話好像不對,決定親自驗證下。
第二天一早,他找來一根繩子,跑到村頭的大路旁,等待過往的車輛。一會兒,來了一輛馬車,祖沖之喜出望外,跑上去攔住馬車,對駕車的老人說:“爺爺,我用繩子量量您的車輪,行嗎?”老人同意了。
祖沖之用繩子量了一下車輪,又把繩子折成同樣長的3段,再去量車輪的直徑。量來量去,他總覺得車輪的直徑?jīng)]有圓周的三分之一長。
祖沖之一連量了好幾輛馬車車輪的直徑和周長,得出的結(jié)論相同。這究竟是為什么呢?他決定要解開這個謎。
后來,他研究了劉徽的割圓術(shù)。什么是“割圓術(shù)”呢?就是在圓內(nèi)畫一個正六邊形,其邊長正好等于圓的半徑,再分割成12邊形,用勾股定理求出每邊的長,然后再分割為24、48邊形,一直分下去,所得多邊形各邊長之和就是圓的周長。
可是,劉徽在得出圓周率為3.14后就沒有再算下去,祖沖之決定按劉徽開創(chuàng)的路子繼續(xù)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計算192邊形、384邊形…… 以求得更精確的結(jié)果。
他兒子也來幫忙,父子倆計算96邊形時,結(jié)果比劉徽的少0.000002丈。兒子認(rèn)為是劉徽算錯了,祖沖之卻搖搖頭說:“要推翻他一定要有科學(xué)根據(jù)。”
于是,兩人重新計算了一遍,證明劉徽是對的。祖沖之為避免再出差錯,以后每一步都至少計算兩遍,直到結(jié)果完全相同才罷休。
祖沖之算到24576邊形,覺得無法再計算下去了,只好停止,從而得出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