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這是95年前胡適創(chuàng)作的《差不多先生傳》中主人公的人生信條。這位名叫“差不多”的先生,“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最終因為找錯了醫(yī)生而一命嗚呼。故事雖然滑稽可笑,但“差不多先生”馬馬虎虎、敷衍度日的處事方式,今天仍是不少人的現(xiàn)實寫照。
現(xiàn)在,一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放寬對企業(yè)的環(huán)保設施要求,放松對施工建筑的質(zhì)量監(jiān)督,至于環(huán)評達標與否,質(zhì)量是否過關,“差不多就行”;食品出現(xiàn)質(zhì)量問題,煤礦出現(xiàn)透水事故,有些人先防著媒體來曝光,至于消費者安全與否,工人有沒有生命危險,“沒死幾個人就行”……日常工作中,一些官員就是奉行“差不多原則”的行家里手。他們習慣了大而化之,“差不多就行了”是他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干事以過得去、應付得了上面為標準。“應該沒問題”是他們心照不宣的麻醉劑,遇事不想辦法徹底解決,習慣得過且過,忽視矛盾。“擺平就是水平”更是他們逃避責任的擋箭牌。
這種大而化之、差不多就行的心態(tài),對于干事業(yè)而言,是不折不扣的慢性毒品。“差不多”就是不到位,表面上看似乎沒什么大礙,但正如古人所說,“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其實是埋下了地雷。如果從中央到地方,每一級官員都以“差不多”心態(tài)混日子,甚至搗糨糊,層層累積“差不多”,最后該是個多么大的誤差!
有人以性格大大咧咧進行辯解,有人以馬虎粗心作為托詞,這都是荒唐的借口。說到底,那些大而化之,把“差不多就行”掛在嘴上的人,一是怕辛苦,二是怕負責。標準高了,工作自然就難了,一旦有了畏難情緒,就會拿出“差不多”的口頭禪,想蒙混過關;要求嚴了,完不成任務怎么辦?影響了個人發(fā)展怎么辦?一事當前先想自己的得失,自然只想做表面文章,追求大概過得去,不講實際成效。毛澤東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種種差不多,缺少的就是“認真”這兩個字,以及這兩個字所包含的對事業(yè)的責任心。
“差不多先生”的出現(xiàn),也有現(xiàn)實根源。在一些地方,由于激勵機制不健全,干多干少一個樣,出現(xiàn)了“多干不討好、糊弄升得快”的怪象;因為監(jiān)督體系不完善,問責不到位,干好干壞沒區(qū)別,懶散庸奢也能蒙混過關;由于工作風氣不正派,認真做事反而被看做是異類。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一些官員開展工作的積極性開始懈怠,糊涂度日的惰性潛滋暗長。長此以往,再有激情、再想干事業(yè)的人,意志也會被消磨,年華也會被蹉跎。
誠然,工作中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到絕對的精益求精,那是吹毛求疵,但也不意味著就可以對工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馬虎了事。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這都是基本的職業(yè)道德。更何況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領導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廣大黨員干部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三嚴三實”,句句指向現(xiàn)實存在的作風問題,無一不是“差不多”的敵人,足以給“差不多先生”們敲響警鐘。
前段時間,在嚴管作風的背景之下,“為官不易”的說法流傳開來。實際上,所謂為官不易,只是這些“差不多先生” 們?yōu)楣俨灰住澇隽思t線,吃點喝點拿點不再是無所謂了;有了硬標準,工作也不能馬馬虎虎敷衍了事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是本屆中央領導基本的執(zhí)政思路之一。對于“差不多先生”們,制度不僅是個籠子,更是一把尺子。既用制度約束權力,也用制度衡量權力,才能真正達到規(guī)范權力的效果。
20世紀早期,魯迅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四億人生著一種病,那名稱就是馬馬虎虎,不醫(yī)好這個病,是不能救中國的。有沒有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能不能遠離“差不多”心態(tài),能不能戒掉大而化之的毛病,關系著一輪改革的成敗,關系著一個國家的事業(yè)興衰,更關系一個民族的強弱。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機遇下,官員們亟須少一些“差不多”“就這樣”,多一點敢作敢為、做好做細的奮斗精神,這是身份使然,更是職責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