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初夏的一天,一名在東京池袋地鐵站巡邏的警察忽然聽到一陣若隱若現的哭聲。警察立即叫來車站的工作人員,沿著成排的投幣儲物箱一個個凝神諦聽。果然,他們在一個儲物箱前找到了哭聲的來源。在投幣儲物箱中遺棄嬰兒,幾乎成了那個時代日本未婚先孕母親一種常見的做法。
日本女性,在世界上享有溫柔體貼的好名聲。然而,令人難以相信的是,這個國家每年都會發生約30起殺嬰事件,其中大部分是親生母親所為,被遺棄的嬰兒數字還要高出許多。那些鮮活的小生命,被丟棄在儲物箱,甚至垃圾堆、廁所里,很難熬過饑渴寒暑的折磨。
2007年,熊本縣熊本市的慈惠醫院成立了日本第一個棄嬰島——“鸛之搖籃”。從此,這個小小的庇護所成為棄嬰們延續生命的新希望,但時至今日,圍繞它所產生的種種質疑從未停止過。
一個特殊的保育箱
“鸛之搖籃”的名字來自西方傳說。在安徒生童話里,有一個水池,里面睡著許多嬰兒。他們等待著鸛鳥飛來把他們送到父母身邊。
建立棄嬰島的倡議出自慈惠醫院理事長蓮田太二。2004年,蓮田受邀訪問德國,參觀了當地設置的棄嬰島,深受震動。2005年,慈惠醫院所在的熊本市連續發生3次惡性棄嬰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第二年,慈惠醫院提出申請,要求在本院建立棄嬰島性質的機構。當時的熊本市市長幸山政史批準了“鸛之搖籃”的運營,并承諾向收養的嬰兒提供每日1800日元(約110元人民幣)的補貼。市長還為棄嬰取名字,在戶籍登記方面提供便利。慈惠醫院則每年提供詳盡的報告,說明嬰兒收養情況和相應社會公益費用的支出。
這個棄嬰島的獨特之處在于,室內一側設有一個特殊的保育箱。這個始終保持36攝氏度恒溫的保育箱可以容納一個嬰兒,卻有兩個開口,一個常規啟閉窗口在室內,為醫務人員使用,另一個開口則連通室外,高45厘米,寬65厘米,只要拉動側面的把手就可以打開。保育箱外壁上繪有兩只鸛叼著一個襁褓飛行的圖案,旁邊,還有一幅母子溫馨相依的圖畫,似乎在最后一次提醒著作為母親的責任。
這個特殊的保育箱,可以讓無法養活自己嬰兒的父母將孩子從室外匿名放進其中。發現嬰兒之后,工作人員便會將其取出進行身體檢查和初步保育。兩周之后,如果嬰兒情況良好,醫院會把孩子轉到具有哺乳喂養能力的“乳兒院”。孩子再大些,就會被送往孤兒院或被收養。
棄嬰問題由來已久
棄嬰在日本并不是一個新話題。古代日本是一個男權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而且缺乏謀生手段。得不到男方支持的單身母親幾乎不可能獨立完成養育孩子的任務,于是棄嬰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到了近代,這一現象并未改觀。尤其是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高速發展給日本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輕視傳統的性解放、性自由等社會異化現象。被遺棄的嬰兒多是這般不倫之戀結下的果實。
江戶幕府時期,執掌日本國政的幕府將軍德川岡吉便提出嚴禁棄嬰。但現實問題不是一紙命令可以解決的,據說就連將軍府的廁所內都曾發現過被遺棄的嬰兒,可見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到了德川幕府后期,日本政府對棄嬰問題開始建立較為成熟的處理程序,一旦發現棄嬰,政府便在本區域征募愿意領養孩子的人,在確立領養關系的同時,政府會提供一定的補助,包括資金和衣物等。這種領養過程相當正規,政府要負責審查養父母的領養動機和德行,并要求對方簽訂領養條款,其中包括“不得將養子(女)送入游廓(即日本古代的妓院)”等條件。
這種頗為人性化的政策在幕府滅亡之后變得名存實亡,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漸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各種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機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怎樣撫養戰爭遺孤這樣“事關國體”的事情上,棄嬰問題很長時間里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才走入正軌??梢哉f,“鸛之搖籃”的建立是日本處理棄嬰問題上的一大革新。
在爭議中不斷前行
和那些命運坎坷的棄嬰一樣,“鸛之搖籃”從誕生之初,便遭遇到兩極化的輿論評價。一方面,社會普遍認為這是日本的一大進步,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另一方面,則是與之完全對立的觀點。當時的議員、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就對棄嬰島不以為然,認為棄嬰島會導致對棄嬰行為的鼓勵。部分法律專家甚至認為它與現行法律形成悖論。
日本法律規定,如果有保護責任的人遺棄被保護者(包括老幼病殘和未成年人),或不向他們提供生存所必需的保護,那么保護責任人可被處以3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而“鸛之搖籃”僅僅是關注嬰兒的生命,無意協助追究遺棄者的罪責。為了最大限度地表達善意,保溫箱內的提示器帶有延時功能,在嬰兒被放入數分鐘后才會發出鈴聲,召喚醫務人員前來;為了確認嬰兒狀況,恒溫箱內設有攝像機,但安裝角度不會拍攝到遺棄者的臉。
這一切,固然有助于更多棄嬰被救,但難免被視為對法律和傳統的輕視。在對“鸛之搖籃”第一次評估中,擔任評估委員的一位議員便提出:“給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棄嬰島)似乎讓拋棄孩子成為一種輕松的決定。”但也有議員表示支持:“生命始終是第一位的。相信它能逐漸得到人們的理解?!?/p>
慈惠醫院也采取了各種措施彌補最初的缺陷。比如,在“鸛之搖籃”外側,立起了“強烈建議先交談一下再作決定”的標牌;政府與醫院聯手,為因生活困難考慮棄嬰的父母提供就業等便利;在恒溫箱的旁邊,標示相應的熱線電話,棄嬰的父母可以得到一次反悔的機會。
對于慈惠醫院的工作人員來說,最讓他們覺得欣慰的是“鸛之搖籃”挽救了大量棄嬰的生命。截止到2012年,“鸛之搖籃”共接納了81名棄嬰,其中大部分是剛出生不到1個月的新生兒。“我們與80%的棄嬰父母最終取得了聯系,其中13人領回了自己的孩子?!?/p>
不過,工作人員同時也在擔憂自己的機構被濫用。他們曾遇到一些難以接受的事例,比如:有的母親僅僅因為要去留學或者工作,便輕易地把孩子送到了棄嬰島;有的孤兒本來由親屬撫養,卻被薄情的長輩拋棄,以免將來爭奪繼承權……
怎樣讓棄嬰島成為一個單純的生命港灣,人們在期待“鸛之搖籃”能夠頑強堅持之外,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思索。至今,這樣的棄嬰島,在日本只有這一座,這只鸛,實在有一點孤獨
鏈接:從“棄嬰輪盤”到“生命搖籃”
棄嬰設施最早于1188年出現在法國,一家醫院在沿街窗戶內放置了一張簡易木床,母親把孩子放進木床,醫護人員接過小生命,完成撫養權交接。因木床可以繞著一根木軸轉動,由此得名“棄嬰輪盤”。
在意大利,教會醫院羅馬撒西亞圣靈醫院于1198年設立第一個“棄嬰輪盤”。1923年,這類設施被廢除。1992年,醫生朱塞佩·加羅內創辦社會救助中心“生命運動”,倡導恢復“棄嬰輪盤”,但名字改為“生命搖籃”。
2000年,德國漢堡出現了第一個棄嬰島。目前,全德有90多個此類設施。
2011年6月,中國大陸第一個棄嬰島誕生在石家莊市社會福利院門口。目前,已有10個省份建立了25個棄嬰島。全面推廣之后,短期內棄嬰數量激增。2014年3月16日,廣州暫停了已開設的棄嬰島,原因是其接收棄嬰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預期,達到了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