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在美國五角大樓看來,這句話所詮釋的真諦正好適用其研制的一顆巨型偵察衛星。該衛星將使迄今人類所發射的一切空間探測傳感器相形見絀,其靈敏的鏡頭可一次性捕捉地球40%的地表圖像。據悉,它能在任何時候傳回全球任何地方的實時高分辨率視頻與圖像。美國《連線》雜志稱,這顆全稱為“薄膜型光學即時成像器”的新概念偵察衛星,已處在“工程進度”之中,未來將成為美國軍方監控全球熱點地區的“蒼穹之眼”,國際媒體則將其稱為“間諜衛星之王”(下文稱“諜王衛星”)。
兩大絕技開辟新路
“諜王衛星”是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重點項目,該機構被稱為尖端軍事技術的“孵化器”,因特網、推力矢量發動機、隱形飛機、電磁炮等耳熟能詳的先進技術都是在它的預研與資金支持下變成現實的。如今,該局推動的“諜王衛星”有兩大特征吸引世人眼球:一是超大的視場,二是超遠的運行軌道。
長期以來,光學照相偵察衛星因受鏡頭視場的限制,能同步實時監視的區域比較有限,而要把大型光學鏡頭送進太空也非常不易,這也是導致一些光學偵察衛星越造越重,發射成本越來越高的問題所在。但這顆“諜王衛星”另辟蹊徑,引入了尚不為人所知的超級薄膜鏡頭。這種薄膜材質只有廚房用鋁箔包裝紙那么厚,與傳統光學鏡頭反射光線不同,它能夠衍射光線。更巧妙的是,這種薄膜鏡頭具有延展性,能先以折疊形式送入太空軌道,然后根據需求可伸展到直徑20米左右,而當前最大的地面望遠鏡鏡頭直徑也只有它的一半。正所謂“大有大的好處”,“諜王衛星”依托超級薄膜鏡頭,可同步對地球差不多40%的表面進行監控。用該研究項目經理拉里—古恩中校的話說:“這種薄膜光學材料,使我們可以用更少、更輕的材料組合制造出大得多且分辨率更高的鏡頭。就這方面而言,我們正在沖破傳統材料對光學設計制造的限制。”
將來,“諜王衛星”所工作的軌道遠離地球約3.5萬公里,而現有光學衛星的軌道距離地球僅幾百公里。五角大樓的設計者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深空軌道,是考慮到防范外國太空反衛星武器的威脅。因為,一般的遠程彈道導彈根本觸及不到它。
像X光機一樣透視目標
美國的“諜王衛星”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還在于它的“前輩”為軍事大國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和耗費的巨資。用日本軍事專家巖狹源晴的話說,“諜王衛星”可謂間諜衛星家族發展到極致的“神器”,但美國在該領域所投入的經費,累計超過1萬億美元。
其實,“諜王衛星”只是把間諜衛星的基本功能進行了大幅度提升,其基本構造類似于美國的普通間諜衛星。業界人士說,間諜衛星是一種利用各種遙感器或無線電接收機等偵察設備獲取軍事情報的“天眼”。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幾場局部戰爭中,間諜衛星發揮了其他裝備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成為當代必不可少的軍事裝備。
世界上第一顆偵察衛星“克羅娜”,是美國在1960年發射升空的。此前,美國中央情報局主要依靠U—2高空偵察機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越界偵察,但因其飛行員凱利·鮑爾斯駕駛的U—2在橫穿蘇聯領空時被導彈擊落,迫使美國下決心發展偵察衛星來完成戰略情報的獲取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像性質的偵察衛星成為戰略情報收集、戰術偵察、軍備控制核查和打擊效果評估的基本手段,其最大特點是空間分辨率高,有種說法是它能像X光機那樣透視目標。
但要明確的是,普通間諜衛星基本都是光學照相衛星,使用的是可見光、紅外線,能大面積觀測地球表面物體,但容易受惡劣天氣、人工障礙的影響。而要像X光機那樣穿透偽裝層,看到“真相”,就要雷達照相衛星出山了,它通過發射雷達波(毫米波等)來識別偽裝目標,但它的同步實時探測范圍比較有限,必須與光學照相衛星相配合。所以,各國在發展間諜衛星時大多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把光學和雷達照相衛星的開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專家指出,美國正在研制的“諜王衛星”必然是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點面結合”的一個太空監視體系。
間諜衛星家族出現“諜王衛星”這樣登峰造極之物,應該說是美國霸權戰略的需求,間諜衛星“席卷一切”的刺探本事,著實令美國在許多重大事件中搶得先機。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聯合對抗以色列的“十月戰爭”爆發。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大舉進攻,以軍初期節節失利,以色列政府曾考慮用核武器毀滅對方,美國中情局專家分析衛星發回的圖像,發現以軍有移動核彈頭的異動,當即通報給時任總統尼克松。美國政府決定加大對以軍援助來扭轉戰局,同時遏制以色列的報復沖動。在1991年海灣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在空襲伊拉克前幾個月就通過間諜衛星搜集掌握了大量伊方情報,據說伊軍一線部隊的任何營以上級別軍官的活動,均被美國衛星及其他偵察工具鎖定。
反衛星武器的角力
目前,有研發衛星能力的國家,都把軍用間諜衛星作為主要的發展對象,并致力于提高其分辨率,達到“看清別人汽車車牌”的水平。而為了拉開與別國的技術差距,美國除發展“諜王衛星”一類新概念衛星外,還積極組建可實現全球覆蓋的“衛星星座”,即由組合在一起的若干顆衛星共同“偵察地球”。同時,美國還發動民間力量,發展小型、低成本和可應急發射的遙感衛星,它也可軍民兩用,由于這類衛星應用范圍廣,使用效率和效益更高。
間諜衛星強大的“刺探隱情”能力,自然會刺激相關國家采取反擊措施。前文提到,美國因為擔心遭到反擊,所以才想到把“諜王衛星”施放到深空遠地軌道,以便躲開可能的太空武器襲擊。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據美國一家媒體披露,航天技術發達國家已具備用衛星或空間飛行器對付間諜衛星的本事。例如,俄羅斯就提出把殺傷性武器,如導彈、激光甚至高速撞擊物等安裝到“反衛星衛星”上,用于摧毀敵方衛星,或者利用無線電干擾的辦法使敵方衛星的指揮失靈,線路中斷。即便是美國,也在積極開發X—37B空天飛機,里面安裝有機械手,可以將本國的、敵國的衛星“打包”帶回地面。
按照美國的設想,未來把“諜王衛星”放到遠地軌道后,就能防范大多數反衛星武器的“侵擾”。但“沒有永恒的安全”,隨著科技進步,只要有關國家認定“諜王衛星”的威脅是致命的,就會不遺余力地開發反制武器,因此單純地把衛星送入深空,并不能保證“諜王衛星”的安全。所以,造出“諜王衛星”之后,美國又該為怎樣保護它而費心勞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