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連線》雜志前總編輯、著名科技理論家克里斯·安德森在《創客: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寫道,“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真正強大,就必須有堅實的制造業基礎”。未來10年,互聯網與工業技術的結合,將引發一場新的制造業革命,而活躍于其中的是一群被稱為“創客”的人。他們將科技行業帶進“個體制造的時代”,而“小眾市場”的社會大趨勢,將讓他們獲得無窮機會。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就是“玩創新的人”,他們利用無需版權費、可隨意修改的開源硬件和軟件,自己動手生產,將創意變為現實。在國外,“創客運動”已經發展得紅紅火火,從根據人的情緒而變色的衣服,到能打印立體人形的3D打印機,都是創客的杰作。在中國,創客則被視為順應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大機遇,是中國與世界同步的機會。
動手做的點子才是好點子
上海烏魯木齊路長樂路上,有一座面積約200平方米的L型建筑。這里是中國第一個“創客空間”——新車間,成立于2010年9月,創始人是來自臺灣地區的李大維。
40歲的李大維從事軟件行業20多年,是第一代依托互聯網創業的人,曾參與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互動式多媒體項目和迪士尼虛擬世界項目,也曾經為“臉譜”公司等著名企業設計社交應用軟件。2003年,第一波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后,他離開美國,“漂”了半年后定居上海。
2010年,李大維想做個物聯網項目,卻找不到合適的硬件,就打算自己制作。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慢慢地萌生了辦創客空間的想法。他告訴記者:“全球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創客空間1981年誕生于柏林,是一個開放的實驗室平臺,里面有激光切割機、3D打印機等基礎設施,一些人聚集在這里,分享思想、技術,還有人授課,最終,是要把好的創意轉化為新產品。”李大維把自己的創客空間命名為“新車間”,靠收取會員費、私人贊助等方式維持運轉,目前已有70余名會員。
“新車間”走出過不少創新達人。2011年7月,有個叫小凱的女生來到新車間,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想法:讓樹跟人一樣能表達情緒。兩個多月后,一棵會表達情緒的綠色植物真的“養”成了:如果有人靠近它,輕輕撫摸它的葉子,盆栽根部的燈光就逐漸明亮起來,如果一直撫摸,還會有中英文的聲音在說話。一旦停住、走開,綠色植物就會變得安靜下來。還有個13歲孩子陸子游,是“新車間”最小的創客。他的一副耳機壞了,扔了又覺得可惜,就把耳機里的元件拆出來,按網上找到的音箱電路圖,重新造了個音箱,還用自己的玩具做了個殼。
在“新車間”,有個著名的無底“點子箱”。它放在垃圾桶的上方,創客們扔進去寫著創意的紙條,會直接掉進垃圾桶。這是表達一種理念:只動腦子不動手的點子就是垃圾。李大維說:“在創客空間,如果一個人提出創意讓別人做,當場就會被踢出去。創意不值錢,能夠把它做出來,才是關鍵。”
創客產業鏈:投資商、供應商
在李大維看來,來“新車間”的人大部分是為了玩。“創客的產生是因為很多人想要的東西沒有廠家生產,他們就自己做。只有少部分人往嚴肅的商業道路上想。”但當一部分人嘗試著把自己的作品拿到網上賣時,奇跡發生了。創客葉琛開發了一款機器人,當養花人要出差或旅游時,它能幫主人澆水。剛發布到網上,小批量生產的200套產品就銷售一空,基本是做出多少就賣多少。
由于創客們都很窮,他們沒有大公司那種強大的資金實力,當他們想生產一種產品時,通常會把作品發布到網上來籌集資金,感興趣的人可以投資,將來可以優先獲得這個產品,這叫“眾籌”。用這種巧妙的方式,創客們解決了急需的資金問題。2012年,有個中國創客團隊做了個做牛排的機器,能萬無一失地把牛排做到五分熟。他們把項目發布到美國一個“眾籌”網站上之后,6個小時內募集到10萬美元,30天募集期結束時,已募集到了58萬美元。
創客們的想法千奇百怪,但一般的商店里很少能找到適合他們創意的硬件設備,比如,經常會有人在網上抱怨自己設計的機器人找不到用來驅動的微控制器。四川小伙潘昊看到了硬件生產的商機,當起了創客的“軍火供應商”。2008年7月,他帶著幾千元錢到深圳,成立了矽遞公司,一方面為創客生產其需要的硬件,幫助其做出原型;另一方面,如果看到有銷路,就把原型做成小批量產品。據潘昊介紹,他每天早上背著包到電子市場采購元件,回來后根據客戶的圖紙加工。由于生產過程中無需研發,售價高于成本價就能賺錢,所以當年底他就收回了成本。目前,矽遞公司已經開發出700多種各種功能的模塊,只要客戶說出自己的想法,潘昊就能建議哪種模塊能幫他做出產品原型。5年來,矽遞公司的產值一直保持200%到300%的增長率。2013年,《福布斯》雜志將潘昊評為“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家”之一。
中國,創客的理想國
有人會感到奇怪,這么古怪的產品為何能成熱門?這就是小眾市場的力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冷門產品借助這個渠道,找到了足夠其生存發展的顧客,形成了獨特的小眾市場。李大維喜歡用“螞蟻雄兵”來形容創客和小眾市場的關系。他說,由于創客都是自己想點子,幾乎不用支付研發費用,在小眾市場也有扳倒大公司的強大力量。2012年4月,一家日本公司高調發布了能與手機相連的新款智能手表,用戶抬手就能夠閱讀最新的電子郵件和社交網站信息。可是,更多人的注意力卻被一個小型創客團隊的“鵝卵石”智能手表所吸引:它采用脆薄的強光可視性電子紙顯示屏,能與iPhone連接,售價還便宜。這一項目在“眾籌”網站上發布3個星期,就募集到1000萬美元,預售了8.5萬塊表。“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是一種回歸,我們會迎來小企業的時代。”李大維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新興公司在向中國轉移。比如美國的波士頓電力公司原本在馬薩諸塞州,開發更耐用、容量更高的鋰離子電池,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昂納路德也是一名創客,她博士畢業時想把自己的理論設計轉變成產品,并找了美國的工廠,對方向她要1億美元的費用。她到了深圳,用2個月時間和工人們一起制造出第一批原型,只花了5000美元。后來,她決心將企業搬到中國。她說:“實驗室的東西只有生產出來才能變成錢,研究者一定要和工廠接近。”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副教授顧學雍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全球的創客一旦開始要對產品進行大量生產,一定會到中國來。“真正意義上的創客都在中國,他們能生存,就是因為他們在中國能找到廠家為他們批量制造產品。”
這也讓中國大量的加工廠看到了一種新的生產模式。他們不必再去低價接單、流水線生產,個性化的小額訂單一樣可以創造高額利潤。目前,富士康已開始嘗試接創客們產品數量在10萬以下的訂單,以適應市場發展。
更重要的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不可能只制造別人設計的東西,而要有自己的創客和品牌。如今,政府也看到了創客對啟發民眾創新精神的作用。上海市政府已經宣布,將建造100家社區“創新屋”,為居民提供動手進行發明創造所需要的工具及設備。李大維則說:“工業的發展、互聯網的開發、手機的運用,中國都慢西方一步,創客是第一次國內跟國際同步開展的運動,第一次沒有現成路徑可抄,全世界都在琢磨這個東西怎么玩。但不能急,要走得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