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一個美國人:“什么故事會讓你感動?”他很可能會回答你:“故事團。”如果你再問他:“你會把你的故事告訴誰?”他很可能仍會回答你:“故事團。”多年來,故事團已經走遍了美國1700個城市,近10萬人用54種不同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并非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發生在普通民眾身上的小事——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值得訴說的故事。
故事團的創始人戴維·埃薩伊(下文稱埃薩伊),也有自己精彩的故事。埃薩伊出生于1966年,父親是一名精神病專家。他從小就沉默寡言,總是喜歡觀察別人。埃薩伊本打算從醫,還考上了紐約大學醫學院。但1987年發生的一件事卻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一天,埃薩伊在大街上散步,看到有個店面裝修得很別致,走進去才知道,店主夫婦曾經吸過毒,還因此患上了艾滋病,他們想在去世前通過開店攢點錢,為癮君子們造一個博物館——展示他們的悲劇,鼓勵他們戒毒,開始新生活。“僅僅靠開店,他們很難實現這個夢想,如果有更多的人幫他們就好了。”埃薩伊聯系了好幾家媒體,一家電臺看上了這個故事,還讓埃薩伊負責報道。就在做節目的過程中,埃薩伊發現自己的興趣不在醫學,毅然退了學,隨后加入美國國家公共電臺,開始制作廣播紀錄劇。
埃薩伊經常被生活中那些真實的故事所感動。“和小店里送咖啡的侍者聊天時,你會發現他平凡而質樸的故事比什么電影、小說更有趣。”1994年,他創辦了音畫制作室,即后來故事團的前身,音畫制作室開創了廣播新聞的先河:讓普通人講自己的故事。
2003年,埃薩伊正式創立了故事團。他在紐約中央火車站打造了一個隔音的小房間,里面只有兩個話筒、簡單的錄音設備、一些紙巾以及訴說和傾聽的人。故事團會邀請人們來講故事,他可以帶上親人朋友,在40分鐘里,他們互相提問,暢所欲言。故事團工作人員的主要任務是作為見證者傾聽他們的故事,同時將他們的對話錄成CD,一張送給故事的講述者們,而另一張則存檔在國會圖書館美國民俗中心,作為口述歷史的一部分。后來,故事團還建起了錄音車,游走在很多城市。
許多人走進了這個小錄音間,罪犯、癌癥患者、國會議員……幾乎每個從小房間走出來的人都說:“這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40分鐘。”故事團的話筒仿佛給每個人一張通行證,讓他們有機會問一些平時不曾問過的問題,告訴對方平時不曾說過的話……
威爾在15歲時失去了摯愛的母親,過著浪蕩子的生活。27歲時,他成了一名單身父親,并下決心洗心革面,帶著剛出生的女兒奧利維婭上大學、做兼職。在故事團的錄音間里,女兒問他當時會不會覺得很尷尬,他說:“從來沒有。有時我能熬過去的唯一方法是看看你——看你睡著覺,然后回去學習。”威爾還笑著回憶道:“我的籃球隊隊友是第一批保姆,畢業時,我抱著你去拿畢業證書,他們叫著我們倆的名字,所有的同學起立鼓掌。”
2003年以來,故事團已經進行了51585場采訪,總計34390小時,記錄下了一幅幅美國眾生相。雖然故事各色各樣,但大家談論最多的還是人生的大主題:生、死和愛。埃薩伊說,他相信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都說現在人情冷漠,但你看,大家談論最多的還是愛,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