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霸們在數學考試中屢屢拿高分甚至滿分的時候,你看著自己的分數是不是恨得牙癢癢,頓感身心受創?每當坐在書桌前攤開數學課本時,就莫名地頭暈乏力;想到數學考試就開始頭疼;數學課也格外具有催眠的效果……萬分沮喪之余,你也會想:神啊,為什么數學在我看來就是天書,為什么會這么討厭學數學?
要知道,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喜歡,也沒有莫名其妙的討厭,今天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數學為什么叫你為難?
數學無趣又無用,真讓人討厭
我們從小就聽過這樣的抱怨:“數學沒多大用處,又那么難,干嘛還要學它?”縱觀所學的學科,作為語言類的語文、英語在生活中常常會用到;政治和歷史多少要學點,以便我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地理、自然、化學、物理這幾科跟生活密切相關,知識點也比較有趣……唯獨數學會遭到大家更多的質疑,去超市買菜要用到有理數、無理數嗎?扔個垃圾我們要開復雜的根號嗎?過天橋我們要算立體幾何嗎?爬個山要算三角函數嗎……
不得不承認,對于普通人來說,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處確實不多。在心理學上驅使有機體產生一定行為的外部因素稱為誘因,存在于有機體內部的動機因素稱為內驅力,二者都是形成動機的因素。誘因理論強調了外部刺激引起動機的重要作用,認為只有當誘因激發個體內在的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數學空有枯燥乏味的公式和公式證明,卻少有好玩有趣的實際運用,那些知識點只是為學而學,缺乏學以致用的環境,學習的動機就會變弱,我們便會不那么重視它;加上數理知識點又那么生澀難懂,也會讓學習興趣大打折扣,如此一來,就會導致越來越多“厭數者”的出現。
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
假如問“厭數者”們為什么討厭數學,恐怕你會發現,他們大多都有一個討厭的數學老師。有愛屋及烏也就有恨屋及烏。一個教學優秀的老師,如果懂得如何維護學生自尊,如何充分調動學習興趣,將會極大地促進學生對老師所授學科的熱愛;反之,則容易引發學生的挫敗感和抵觸情緒,進而討厭學習。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的積極情感遷移,以及“恨其師,厭其道”的消極情感遷移。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就曾公開表示不喜歡數學,他還講述了自己為什么喜歡語文而討厭數學的原因。在學生時期,他遇到一位經常鼓勵他的語文老師,常把他的作文當成范文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讓他覺得自己在語文方面很有潛力;而在一次數學課上,他因為走神被數學老師扔粉筆頭,還被責罵“真丟臉”,這之后他就開始討厭數學,并漸漸認為“學數學再也沒有希望了”。
事實上,就算不是被數學老師“傷害”,其他和數學相關的“傷害”事件也會引發對數學的挫敗感和抵觸心理,比如因為數學成績不好被父母責罵,數學課上回答問題失誤被同學嘲笑……這些不愉快的經歷留下了心理陰影,從而產生厭數心理,甚至恐懼、逃避、憎恨與數學相關的人和事。

一見數學就頭疼,原來是真疼

想到要上數學課就開始覺得心情不爽,課堂上被老師點名提問時就緊張到要死,談到數學考試則如臨大敵般害怕。針對這些情況,人們不禁會想,這世上莫非有一種“病”叫“數學恐懼癥”?不要以為這是在開玩笑喔,“數學恐懼癥”確有其病,是焦慮癥的一種,指害怕、擔心和逃避數學的一種心理狀態,屬于特殊情境刺激焦慮癥。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西恩·貝洛克和心理學博士伊恩·萊昂斯進行了一項研究,28個成年人被分為兩組,其中14人對數學懷有深深的崇敬,另外14人對數學既沒有恐懼也談不上喜歡。研究者通過觀察被試對上數學課和數學測驗時做出的反應來量化他們內心的恐懼。被試還需接受MRI(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以便研究者觀察其腦部活動。研究結果發現,對數學的恐懼程度越高,負責疼痛體驗的區域——大腦后側島葉就越活躍,但他們在解題過程中卻沒有任何疼痛的反應。貝洛克教授在報告中說:“對那些患有數學焦慮癥的人來說,數學會引發緊張、憂慮和恐懼等情緒,但有趣的是這種關系不會體現在數學成績中。這意味著數學本身不會產生疼痛,是對數學的預期令人不快。”
飽受數學折磨的學生們聽聞此研究結果,紛紛對號入座。“看見數學就頭疼有科學依據了!媽,我的頭疼真不是裝的!”“一上數學課就頭疼,難怪什么都聽不進去”……
但很多心理學者對此卻表示質疑,他們認為疼痛是一種軀體反應,做數學題是一種高級腦力運動,這兩者是不會相互干擾的。其實,做數學題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長時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會讓腦部的肌肉和神經非常緊張,得不到放松就會產生一種酸,這種酸會刺激肌肉周圍的神經,從而引起頭疼。
基因決定你天生就討厭數學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討厭數學可能和基因有關。聽到這個研究結果,你是不是在慶幸又為自己討厭數學找到一個借口了呢?
這項研究選取298位異卵雙胞胎和216位同卵雙胞胎作為被試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對他們的數學焦慮和一般焦慮進行評估和對比,同時對這些雙胞胎做閱讀理解和數學題能力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結果表明,在有數學焦慮的人的大腦中,掌管“恐懼”的區域活動會增強,負責解決問題區域的活動性會下降;而遺傳因素可能是導致人們產生數學焦慮的原因之一。有些心理學家們認為,“基因可能增大或減少討厭數學的可能性,如果你有數學焦慮的基因風險,并且在學習數學時曾有過負面經歷,就會讓學習數學變得更難。”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維諾德·梅農的一項研究也發現,“那些討厭數學,害怕學習數學的孩子,他們的大腦中,與記憶及數字推理有關的區域活動力較弱。”
“這么說來,學不好數學,考不到滿分的同學也不必過分自責,怪只怪,可能你天生沒有學好數學的基因。”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肯定很希望我能這樣安慰你,不過心理學家們也在反復強調:基因并不是學不好數學的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
曾經的“厭數者”后來逆襲成為數學學霸的例子不勝枚舉,其實,“討厭”、“不喜歡”一類的詞,很多時候只在傳遞一種主觀負面情緒,讓我們誤以為自己不擅長某件事,但客觀上你可能很有潛力做好它。所以,我們或許應該換個角度看待數學,以及其他討厭的事物,學著把負面情緒歸零,重新去努力、去付出,也許就會有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