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爸媽調侃起自己小時候的趣事,但是自己卻毫無印象,難以相信自己當年曾做過那樣的傻事。為什么關于嬰幼兒時期的事情我們一點都記不起來?
如果你問別人關于人生的最早記憶是什么時候,很少有人會回答是在牙牙學語或蹣跚學步的時候,而幾乎所有人的記憶都是從無憂無慮的幼兒園時期開始的??茖W調查顯示,大部分人對自身真實的記憶都始于3~4歲,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童年遺忘癥”。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了我們的“失憶”呢?
工程部門說:“知覺系統不成熟”
如果把人的大腦比作一棟酒店式公寓的話,那一件件值得我們回憶的事情就是長期住在這棟公寓樓里的顧客。假設你是這家酒店式公寓的總經理,你決定在紀念公寓開業20周年之際尋訪所有的老顧客,包括在開業之初就光顧、支持本公寓的忠實住戶。你召集公寓各部門就此事的實施進行動員。只可惜,當你把這個絕佳想法傳達給會上各位時,大家都面露難色,紛紛表示幾乎就沒有什么最初的忠實客戶存在,假如真的有,要找到也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工程部負責人首先起身道歉,承認是他的責任。回想酒店剛開業那幾年,完全是試運行狀態,大廈還未蓋全,連門廳都沒有裝修好,還沒有酒店的模樣。剛出生的嬰兒就是這樣一塊璞玉,身體的各項感官還未發育完全,看人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更別談去記憶了。同樣的,嬰兒的大腦也在生長,從剛出生的350克,到成人的1 500克,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酒店基礎設施都沒建設完全,可以留下來的顧客自然少之又少。
人事部 資料室說:“信息加工不到位”
人事部的負責認知加工的服務員接下話茬,說也有他們的責任。對于第一次創業的他們而言,各項標準和流程都不甚清楚,當年招聘的第一批前臺實習生業務不熟練,可以接待的顧客數量連現在標準員工的一半還不到,那些記憶先生可不是有耐心的顧客,如果入住隊伍排得太長了,當然是甩手就走。成人的短時記憶容量在5~9個單位,而3歲的幼兒只能達到3.9個單位,要知道,想要將河中的水(各種信息)舀進我們自己的木桶(長時記憶)里,瓢(短時記憶)的大小很關鍵,要是瓢非常小的話,多余的水也只能任其流走了。
資料室的主任推了推眼鏡,把一大摞客戶資料攤在你面前,說道,其實也不怪他們,早期其實也是有很多客戶住下的,只不過……實習生還沒有學會使用登記表,或者用更高端的數據庫去儲存入住人員的信息。面臨的狀況往往是一位先生入住了,可是我們這些后人不知道怎么去找到他,結果只能是把這位住戶給丟了。成人若想要記住一件事情,往往會記住事件的前因后果,將好幾件事情通過某種線索串在一起,必要的時候還會畫思維導圖、邏輯框架。而嬰幼兒記憶事物的方法比較原始,小孩最先發展起來的記憶手段只是不斷重復,記憶效果可想而知。即使真的通過復述將信息材料記進了檔案,將來再次打開文件,發現全是亂碼,想要完全看懂根本不可能。相比較而言,后來公寓把高端設備補充完備,在數據庫里根據關鍵詞搜索就能知道住戶住在第幾層第幾間房,他的具體背景有哪些,使搜索住戶信息變得輕而易舉。
市場部說:“認知自我尚未產生”
這樣想來,市場部的Mr.Ego(自我先生)解釋到,這也和我們公寓的轉型史、運營理念有很大的聯系。為什么有些經歷被記住了,而有些經歷卻消失無蹤了?在記憶這棟公寓中,認知中的自我是什么樣的人,與之相關的經歷才會被留下。這是一個自證的過程,我們需要這些記憶作為實體相組合,從而拼湊成一個主角是自己的傳記式故事。著眼為什么找不到早期住戶的問題,故事的主角,即認知中的自我產生之前,雖然可以進行學習和記憶,但是這些經歷都不可能組織成為與“我”相關的信息,而只能作為片斷的、不完整的一般學習經驗存儲在記憶中。內心如果沒有獨立自我的存在,這些可能會入住的顧客,也就是我們所經歷的事就沒有組織的參照點,也就不能產生記憶。研究發現,早期的嬰兒不能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仍不能將自己與周圍的環境區分開來,如果在孩子臉上畫個紅點放在鏡前,他會觸摸鏡中那個人而不是自己臉上的紅點。
和各部門的同事討論了這么多,作為經理的你也只能取消這個美好的計劃了。沒關系,誰能保證剛開始創業就能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呢?正因為如此,能留下的零星的幼時記憶才是異常珍貴的,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與價值觀,也因此成為了許多心理學大師們的研究方向。回想一下,你腦海中幸存的幼時記憶是怎樣的一段經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