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葉大學是一所位于臺灣彰化縣的新興私立大學,創校于1990年,原名為大葉工學院,于1997年改名為大葉大學。創校宗旨在于建立一所德國式工業大學,以理論與實務并重、人文與科技整合的理念,透過師徒傳承與產學合作的做法,培育具有創意與品質的專業人才。近年來,大葉大學在學術研究方面,尤其是工程領域表現卓越。為深入了解大葉大學在辦學特色、院校治理、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情況,本刊對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教授進行了專訪。武東星校長于1991年在臺灣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先后擔任大葉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臺灣中興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香港科技大學NAMI研究院研發總監、大葉大學董事會董事、大葉大學副校長,2010年10月出任大葉大學第六任校長。任職以來,武校長積極帶領師生擁抱改變、熱情學習,提升學校行政效能、推進教學改進、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等,使學校朝著“念大葉、好就業、就好業”的目標邁進。訪談中,武校長為我們詳細介紹了臺灣大葉大學的辦學特色、學校治理及未來目標,提出培養行業中堅分子,邁向企業伙伴型大學;在院校治理中,落實“三化”和“三感”,提升學校競爭力;施行多元教師升等制度,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創建一體化學習平臺,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繼續踐行綠色思維藍圖三部曲,打造綠色大葉;把握兩岸產業合作契機,深化與大陸的教育合作交流。
關鍵詞:臺灣大葉大學;科研產業化;私立大學;院校治理;人才培養;企業伙伴型大學
一、培養行業中堅分子,邁向企業伙伴型大學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武校長,很高興您接受我們的采訪。首先,請您結合貴校的概況,談一談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
武東星:大葉大學是一所新興的私立大學,建校不足30年,但在學術研究、產學合作、教學績效等方面都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近年在學術研究方面,據臺灣ESI論文統計,我校工程領域進入世界前1%(以論文被引用次數計算);在2014年2月公布的西班牙世界大學網絡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結果中,我校躋身全球前6%;我校學生在“德國紅點(Reddot)設計”、“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莫斯科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等國際比賽中屢獲殊榮。
我校目前共有工學院、設計暨藝術學院、管理學院、外語學院、生物科技暨資源學院、觀光餐旅學院及護理暨健康學院7大學院,師生近1.2萬人。除了強化基礎通識與專業學科的教學輔導外,大葉大學更透過師徒制、大葉四肯書院、社團活動等潛在學習,培養具備“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特質的學生;同時為強化學生專業及就業競爭力,學校特設結合業界師資的雙師課程,積極推動“學生全職實習方案”,讓學生充分實踐校訓中“理論與實務并重”“從做中學”的真諦;另外再加上教授們在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上的不斷努力,大葉大學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中堅份子,并朝著“企業伙伴型大學”愿景邁進。
二、落實“三化”和“三感”,提升學校競爭力
《世界教育信息》:在2016年的發展輪廓中,大葉大學提出在學術聲譽方面全球前5%排名和彰化第一的發展目標。請問大葉大學是如何進一步提升自身競爭力以實現上述目標的?
武東星:高校競爭力的提升關鍵在于學校的治理或管理。具體來看,我們大葉大學主要以“三化”和“三感”為目標和途徑,促進我校競爭力的提升。“三化”是指國際化、在地化和產業化。第一,國際化。在全球化時代,國際化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又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國際化要求每一所大學應多與其他大學進行學術及管理方面的往來,吸取其他大學的優點,比如借鑒協同合作的方式、遠程教學實施的方法途徑等。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化不僅僅表現在學校人才的外送,還體現在學校對于先進理念、做法的學習和吸收。第二,在地化。所謂在地化,就是指高校的建設一定要對其所在的地區作出特有的貢獻。過去,一些學校將學生封閉在學校的高墻之中。此種做法一方面限制了高校對當地產業發展及經濟繁榮的貢獻,另一方面也制約了學校本身的發展。因此,高校發展在地化非常重要。第三,產業化。每一所高校都有一定的科研投入,科研的產業化能夠協助產業的提升。我認為,國際化、在地化和產業化已成為大學治校管理的必然趨勢,因為學校面對的是師生、所在地區的人民以及國家資源的投入。
大學的治理在做到“三化”之后,還要注重“三感”。第一,學校應具有時代感。比如,臺灣過去是以工業制造為主,制造業占臺灣生產總值的70%-80%,甚至更高,然而現在的情況是,服務業占臺灣生產總值的70%以上。這就要求大學應根據時代的變化對學科設置、培養目標等做出適當的調整。若人才培養只從學校老師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出發,而不考慮時代的需求,很大可能會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與時代脫節,造成失業問題。因此,大學一定要做到與時俱進。第二,大學應具有親近感。即學校應時常與地方、地區、政府等進行互動交流,甚至合辦活動,增進家長、所在地區人民、政府等對學校的了解,同時也可提升學校知名度。比如,我們學校就通過很多的開放日(open day)來提升親近感。第三,學校應為在校師生創造幸福感。大學的首要任務在于培養人才。大學應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有幸福感,而不是以領導或教師的個人喜好為主。另外,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教師的幸福感同樣應得到關注。為在校師生創造幸福感,關鍵在于學校制度的設計。合理的制度設計可以調動所有師生的積極性,比如我們學校的獎勵制度。對于教職工,我們不會一年只發一個年終獎金,而是會根據他們的表現給予及時的獎勵;對于學生,同樣如此,比如學生去參加國際性的競賽并取得了榮譽,我們就會及時給予獎勵。
在我看來,若能把“三化”和“三感”做好,每一所學校都有機會成為精致而有特色的世界名校。
三、重視品格教育,培養肯學、肯做、
肯付出、肯負責的學生
《世界教育信息》:在“三化”、“三感”的目標下,大葉大學具體是如何去實踐的?
武東星:產業化與在地化是相輔相成的。大葉大學位于臺灣的彰化縣。彰化縣有26個鄉鎮,大約130萬人口。每個鄉鎮都有其特色產業,比如全世界排名前幾名的輪胎、康師傅方便面、捷安特自行車等。除了全球性的品牌,還有一些做五金、家具等的本地品牌。在我看來,大學院校的科研不是只做類似于半導體、顯示屏這類的東西,它可以觸及到很多產業。大葉大學很重視科研產業化,我們學校做科研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產業化,即通過產業技術協助產業的提升,以獲得更大的利潤及為臺灣做出更大的貢獻。比如很多外語人才在協助當地的產業做外銷出口;設計學院的設計美工有利于商品價值的提升等。因此,大葉大學跟彰化縣26個鄉鎮都有非常緊密的合作,與當地很多產業都建立了聯系。學校的科研也只有與社會進行緊密的融合,才能提升產品的價值,凸顯科研的意義。
在產業化、在地化過程中,學校不僅與社會建立了良好的聯系,同時,學校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過去,臺灣少子化問題很嚴重,而臺灣有160多所大學,因此臺灣很多學校的學生人數在減少。由于知名度的提升,過去三年,我們學校學生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了近2000人。
大葉大學是一所重視品格教育的大學。大葉學生最大的特質就是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很多企業主很看重學生的對于工作的態度,非常肯定大葉學生的四肯特質,很歡迎我們的學生。為了增加學生的幸福感,學校還設置了服務學習,即要求每一位學生畢業之前要完成50個小時以上的服務學習。在服務學習過程中,他們幫助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同時自身的成就感也得到提升。在我看來,人有了成就感就有幸福感。
四、施行多元教師升等制度,
完善教師評價體系
《世界教育信息》:在科研產業化過程中,貴校的教師評價體系注重的內容有哪些?標準是什么?
武東星:過去,我校對于教師的評價主要以SCI論文為主要依據。目前,我們施行的是以專門著作為主要依據的教師升等制度。比如,老師有了一項發明專利,并被產業界采用,且幫助產業商提高了生產質量和營業總值。那么,產業界的老師便可把他的實物性著作寫成報告,證明這個老師發明的技術使得產業的利潤得到了提升。這種以專門著作為主要依據的教師升等制度,要求教師每申請一個等級都要求有相關等級的專門著作。在我們學校,講師升助理教授需具有相當于博士學位論文水準的專門著作;助理教授升副教授需具有學術或技術性價值且能表現獨立研究能力的專門著作;副教授升教授需具有學術或技術性創見或貢獻的專門著作。
我想,未來我們更需要多元教師升等制度,即除了科研,還應把教學、輔導及服務納入到教師升等評審項目中。最近,我們學校還獲得了臺灣教育部門的一項補助,這項補助專門用于支持多元教師升等制度的施行。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人才。教師帶著學生做科研不僅要能協助產業,還應能幫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學習,還承擔著育人的重任等。以科研專門著作為主的教師升等制度的評審項目過于單一。教師的科研技術做得好,并被產業界拿去利用,通過技術轉移,教師可以得到授權金。這是很好的事情,學校也鼓勵大家這樣做。但是學校還有一群默默奉獻的老師,他們為教法的提升、教材的更新、教學方式的創新等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老師的科研創新主要體現在促進教學進步方面,為學生提供了直接的幫助。比如,同樣一個知識內容,有的老師能夠很容易地讓學生聽懂、吸收,這也是一項專門學問。因此,教學與科研同等重要,教學也應該被納入到教師升等制度的評審項目中。
五、創建一體化學習平臺,促進教育資訊化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您對教育信息化有何看法?作為一所新興的學校,大葉大學如何推進學校的教育信息化?
武東星:教育信息化在臺灣被稱作教育資訊化。在我看來,資訊建設給師生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促進了師生幸福感的提升。現在的學生被稱為I4(Information 4)代,I4代最大的特質是不愛與他人面對面交流,主要通過簡訊、微信、App等方式進行交流,甚至有人認為I4代的學生未來語言功能都會退化。在這個大背景下,重視學生通過網絡資訊去增強與他人情感的樹立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學校應加強學校的網絡資訊建設,讓無線網絡覆蓋整個校園,讓學生享受網絡資訊帶來的便利,體驗知識的無價。
為了促進教育資訊化,大葉大學建立了一體化學習平臺,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平臺。現代學習已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的學習,而是擴展到了課后很多非正式課程的學習,因此,一體化學習平臺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透過這個平臺,教師教學信息的發布、學生作業的提交都變得很方便。現代的學習逐漸走向互動式,一體化學習平臺為我校實現互動式學習提供了可能,促進了教學的進步。比如,教師可以把一些典型的優秀解答,公開在平臺上供學生進行共同性的討論。共同性討論對學生很重要。通過這種互動式的基礎建設,老師和學生除課堂接觸外,還可以有很多平臺上的互動,有利于增強學生思維的開闊性,以及增強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網絡資訊對教育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學校要充分利用和把握網絡資訊給教育帶來的好處,甚至要把缺點轉化成優點,這是非常重要的。
六、踐行綠色思維藍圖三部曲,打造綠色大葉
《世界教育信息》:據我所知,大葉大學是經臺灣政府環保部門認可的環境教育機構,也提出了綠色大葉的辦學理念。請問,大葉大學是如何踐行這一理念的?
武東星:我校位于臺灣參山風景區的八卦山麓,我們一直在積極向全球位于山坡地的知名大學,探求學校建筑與八卦山麓自然地理共創共生的生態秘訣。遵循“保護山坡”的原則,我校利用地底巨大涵道的排水設施,打造出了依山而建、層次分明、色彩鮮明的學院建筑群。學校既有森林覆蓋,又開闊了人工步道串聯著整個校區。高綠色覆蓋率與特色校景,使我校成為了參山風景區內最耀眼的生態園區。在排污方面,我校利用每一個建筑物進行充分蓄水,同時配備最先進的薄膜過濾式污水處理裝備,對所有的水都回收過濾,最后用于澆花、衛生用水等。在節能這一方面,我們采用了智慧電能控制,即根據不同的時間安排來供應電能。
近年來,我校在綠色、環保辦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的全球綠色大學排行(UI GreenMetric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中,面對來自42個地區的178所大學競逐,我校獲得了亞洲地區受評學校的第1名,以及世界第16名,超越了英國薩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美國華盛頓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眾多國際知名高等學府。學校能取得以上成績,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校一直在踐行著“綠色思維藍圖三部曲”的理念,即綠色生態營造、綠色生活經營、綠色生命教育。
我們深信環境是影響一個人學習最重要的因素,認為唯有好的學習環境,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因此,我校非常重視校園環境建設,希望藉由校園環境的啟發刺激,讓大葉人的知識、智慧、人格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我校榮獲2012年度臺灣教育部門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交通安全教育評鑒大專組第一名,連續3年獲得臺灣教育部門、經濟部門與環保部門等節能環保獎項,并于2012年取得臺灣環保部門認證之中部第一所環境教育機構、彰化縣政府環境教育獎第一名。
七、把握兩岸產業合作契機,
深化與大陸的教育交流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大葉大學與大陸特別是福建的很多高校都有合作。請問,您如何看待貴校與大陸的合作交流?未來打算如何進一步促進與大陸的合作交流?
武東星:我認為,兩岸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一直以來,我們學校與大陸的很多學校都有合作。比如在閩臺合作辦學的框架之下,我們與福建省的很多高校形成了3+1的辦學方式。交流合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陸的學生學習很用功,而且他們來臺灣最看重的是臺灣高校與產業的密切聯系。臺灣的高校與產業有著良好的合作,產業界的老師和臺灣高校的互動很密切。這種密切的互動必然會為學生將來進入企業做好良好的鋪墊。另一方面,隨著兩岸交流的密切,越來越多的臺灣企業家看到了大陸這個巨大市場的潛力,紛紛跑到大陸興業。很多臺資企業很歡迎有過在臺灣學習、生活經驗的學生。因為有時候,大陸很多的生活制度、學校教育等方面與臺灣地區的不太相同。而如果員工在臺灣念過書,或有過臺灣相關的生活經驗,在整個企業運作中,雙方便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問題。當然,這種交流是相互的,我們也希望大葉大學未來有更多的學生去大陸的高校或者企業學習。因為,具有多元生活、學習體驗的學生在將來的就業競爭中必將占有更大的優勢。我認為兩岸高校的學生,不管你學什么專業、做多么高端的研究,畢業之后絕大多數都是要進入企業工作的。我們學校很注重產業化,我們希望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夠百分之百就業。
在我看來,科技無地區之分。兩岸的合作,尤其在教育方面,是大有可為的。臺灣與大陸本身在地域上就靠得很近,現代交通的發達更是進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使得相互的交流變得越來越便利。因此,臺灣與大陸,不管是高校之間,還是產業之間,一定要加強交流合作。每一次的交流都可以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建立更多的聯系,促進兩岸合作科研項目。
除此之外,我們還與其他國家,像日本、美國等的高校,都有交流合作。比如雙學位、博士生的聯合培養等。
編輯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