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作出了突出貢獻。受政治、經濟、文化、國際形勢等因素的影響,建國60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經歷了萌芽、起步、調整、法制化四個階段。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取得了很大進展,同時在地域分布、專業設置、合作方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等方面也呈現出顯著特征。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建國60年;特點;展望
中外合作辦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的活動。作為一項方興未艾的事業,中外合作辦學的產生和發展有其必然性和規律性,筆者沿著其歷史發展軌跡對建國60年來的中外合作辦學進行回顧,在立足現狀、把握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改進措施。
一、歷史回顧
中外合作辦學萌芽于清末,作為教育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形式,其發展受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建國60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經歷了萌芽、起步、調整、法制化四個階段,在每個時期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步履維艱:萌芽階段(1949—1977年)
建國初期,“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使得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對象僅限于蘇聯。20世紀50年代,我國主要與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全面學習蘇聯經驗是發展和建設的主旋律,這種借鑒外國教育經驗的做法為后來的中外合作辦學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打下了基礎。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受到重創,對外教育交流活動幾乎停止。直到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恢復了我國合法席位,1972年,中國代表團出席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6屆會議,正式參加組織活動,至此,我國的對外教育交流逐漸恢復。這為改革開放后國際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辦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二)嶄露頭角:起步階段(1978-1994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教育交流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要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加強對外交流。在這個階段,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但當時政府對合作辦學的限制較多,也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文件支持和保障中外合作辦學。這一時期中外合作辦學的類型主要以非學歷教育為主。
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國家歡迎港、澳、臺同胞和外國友好人士捐資助學,在國家有關法律和法規的范圍內允許進行國際合作辦學。截至1994年,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已達70多個。
(三)雨后春筍:調整階段(1995-2002年)
1995年,原國家教委頒布了《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提供了相關法律依據,合作辦學得到迅速發展。截至1996年,辦學機構和項目的數目約為170個,其中提供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機構和項目有27個,其余為非學歷教育及各類培訓機構。截至1999年底,合作辦學機構達到了500多個。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進一步推動了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截至2002年,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有712個,覆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辦學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外方合作機構大多來自經濟發達、科技教育先進的國家和地區;二是辦學層次以本科、大專為主;三是所設專業主要以工商管理類最多;四是合作類型主要是學歷教育。
(四)欣欣向榮:法制化階段(2003-2012年)
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中外合作辦學的行政法規。2004年,教育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這兩部法規為中外合作辦學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其走向新階段。第一所經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于2004年成立的寧波諾丁漢大學。2005年,教育部在“2005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舉措”中提出,要加強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管理,規范中外合作辦學。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外合作辦學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2012年,上海紐約大學正式成立,這是一所中美合作、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究型大學。截至2012年10月,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已達到1765個,但地區分布呈不均衡狀態,主要集中在經濟文化較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
二、現狀分析
截至2013年1月,經審批依法設立和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有1780個,分布在全國31個省市。但中外合作辦學總體上還處于一個探索階段,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機遇和嚴峻的時代挑戰。
中外合作辦學目前取得了顯著進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高水平、示范性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快速發展;二是高起點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不斷增多;三是支持中外合作辦學的制度逐步創新。
經過60年的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呈現出一些顯著的特點,這些特點一方面展現了歷史的軌跡和烙印,另一方面顯示出其發展的不足。
(一)地域分布東多西少
從地域分布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相對集中在經濟、文化較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辦學機構和項目分布全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但各個省份發展不均衡,東部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有453個,中部337個,西部41個,其中寧夏、新疆、青海、西藏沒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見表1)。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上海、北京、江蘇等地區經濟文化發達,高等院校較多,對外方合作者有較大的吸引力;第二,東部沿海城市的地理位置比較便利,方便與外方學校進行合作;第三,有些中部大省為了提高其高等教育的競爭力,積極與外方學校進行合作。
(二)外方合作機構水平參差不齊
從合作對象的國別和地區分布看,外方合作機構主要來自經濟發達、教育先進的國家和地區,但大多是二、三流學校。來自歐洲和北美的合作機構數量相對較多,其中與英國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有188個,美國有143個,澳大利亞有126個;非洲和亞洲機構數量相對較少,例如日本有12個,印度僅有2個(見圖1)。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為達到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為我所用”的目的,我國高校首先會選擇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校進行合作;第二,鑒于我國綜合實力和科技文化教育的軟實力,世界一流大學與我國高校合作的意愿并不高。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我國高校不斷引進優質教育資源,但其質量良莠不齊,總體水平不高。
(三)專業設置單一
從專業設置看,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辦學成本小、市場效益較好的商科、管理、信息技術等學科和專業為主,專業分布呈兩極分化的趨勢。管理類占47%,經濟類占15%,計算機專業占13%,法學占2%,其中管理類和經濟類專業高達62%(見圖2)。這些都是符合社會需求的熱門專業,而那些基礎學科專業備受冷落。導致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應用學科數量膨脹;第二,學校本著提高就業率的原則,大量開設應用學科專業而忽視了基礎學科專業;第三,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以營利為目的,將熱門專業視為謀取利潤的工具。
三、未來展望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在新形勢下,中外合作辦學已是大勢所趨,并成為我國教育領域的一大熱點。為了使中外合作辦學健康發展,我們要揚長避短,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三足鼎立:平衡地域分布
中外合作辦學主要以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為導向,但東部、中部、西部的步伐和速度嚴重不一致,目前地域分布失衡的狀況使中外合作辦學的實際效益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例如在“中部崛起”中不僅要重視經濟發展,還要以教育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基于中部人口眾多而資源有限的實際情況,利用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實力,這具有戰略性意義。在“西部大開發”中需要開發的不僅僅是物質資源,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開發要依托高等教育,因此,相關部門應鼓勵高校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加強對外合作交流,真正提高國際化水平。
(二)日新月異:及時更新專業設置
中外合作辦學引進的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必須是國內急需的,并且是能“為我所用”的優質教育資源。其中“優質”不僅是指國外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而且還要強調各高校的特色專業與優質課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所開設的專業大多是熱門應用學科專業,其中金融管理專業備受青睞。但如果盲目“追熱”,那么,熱門專業的重復設置將最終導致同類人才飽和,市場供過于求,給社會造成嚴重的負擔。因此,理性設置專業是中外合作辦學活動的當務之急。特別是新興學科的專業設置要及時更新,這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要求。中外合作辦學作為國內外優質資源的結合點,需要承擔起這一時代使命。
(三)慧眼識珠:甄別合作方質量水平
在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上,我們可以查詢到33個國家1萬多所學校的名單,但是名單中除了外文校名、中文校名外,其他信息較少。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質量認證和評估系統,以甄別外方合作者的資質,從而做到“門當戶對”“為我所用”“優勢互補”。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及時收集、整理世界各國和地區高等教育和學位制度的相關資料,并為社會提供權威咨詢。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