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榮幸能在這里發言并簡要對劉副總理的發言談談我的想法。首先,我和前面發言的同事一樣敬佩您,您多年以來致力于加強兩國關系,并深刻理解教育不僅對加強兩國關系有利,更對創造一個人文和思想交流的世界有利。紐約大學以及我本人都非常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包括我們在上海及中國其他地方開展的一些項目,同時也感謝我們的合作伙伴華東師范大學。目前,上海紐約大學已經招收了150名中國學生和15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研究人員已經開展了一些研究,其本身的價值自不必說,這種研究的氛圍對本科生的教育也非常重要,我非常高興您支持我們把美國的人文通識教育帶到中國。我并不想借麥克·楊校長的“I”說法進行發揮,只是想從另一角度說,教育不應該呈“I”型,即深入且局限,美國的大學教育傳統和許多中國的著名大學一樣,是“T”型的,即深入且覆蓋面廣。
大學常常跨越主權與國境,思想也能跨越主權與國境。進入21世紀,美國和中國將對彼此產生深遠的影響,并有可能塑造整個世界。美中兩國應該向全世界展示出他們的全球影響力。世界可能會分成不同的人群,有的人群只能透過與生俱來的“窗戶”來了解世界,無法理解其他人的長處,眼界狹隘。但在未來,人類不能僅從單一的窗戶看待世界,而是要看到世界如同多面多彩的鉆石。這樣的話,我們再想到人文交流的時候,就知道大學是人文交流的橋梁。我和我的同事陳校長的合作是從我們兩人的私交逐漸發展起來的。我們建議,上海紐約大學要鼓勵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當室友,這樣他們就有更多的機會相互交流,彼此學習長處。他們到了世界其他地方,也能受益于這樣的交流。我剛剛得知,中國的第一個“快閃”活動便是由來自40多個國家的學生在上海紐約大學進行的。目前,在紐約大學紐約校區有1000多名中國學生,他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學生中的一部分。
在21世紀,美中兩國的合作能夠影響到世界發展的軌跡。兩國有許多利益匯合點,這些匯合能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但是我們得承認這種努力需要花一番功夫,因為這要融合兩國文化,一國的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而另外一國的文化相對年輕。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我們在影響世界發展軌跡的道路上越來越“入戲”。在座的各位幾乎都與其他學校有合作,隨著大學合作的深入,我們需要應變,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彼此的幫助。正如您所說的,關鍵要建立互信。我們會有問題、有分歧,但正是由于相互的信任把我們團結在一起。像您這樣位高權重,又充滿智慧的領導人,能為這樣的事業提供支持,對增進我們彼此的信任,提升我們將來一同前進的砝碼是十分重要的。
(文章標題系本刊編輯部所加)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