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劉副總理的講話,我完全贊同您的看法:大學將在中美之間建起一座友誼的橋梁。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人類從未像現在擁有這樣的際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些問題的復雜程度,沒有哪一個國家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這需要集中人類的智慧。大學作為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最無間隔又最為前沿的場所,應該肩負起這個歷史責任。
當今世界正在呼喚新的領軍人物,他們深入了解并熱愛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他們具備建立在理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之上的遠見卓識,他們懷有高度的信念和百折不撓的意志。中國的大學也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培養這種領軍人物的使命,而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也具有重要世界影響力的高等學府,正當其時。
北京大學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始終發揮著重大影響。自1898年誕生以來,北京大學既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幾乎所有重大社會變革的有力推動者,又是一座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橋梁。100年前,北京大學的老校長嚴復先生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約翰·穆勒的《論自由》,為中國的思想啟蒙奠定了基礎。蔡元培校長是奠定中國現代教育理念的大家,他和胡適、李大釗、魯迅等北大人對封建文化發起了猛烈的沖擊,照亮了當時中國社會前進的方向。北京大學也由此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依然挺立潮頭,以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以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成果為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領軍人物和中堅力量。北京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要志存高遠。領軍型人物和技術型人物有質的不同,領軍人物具有高遠的理想和強烈的使命感。北京大學始終堅持個人成功與理想主義完美結合的理念。在學校教育目標里,北京大學除了對學生進行具體學科領域的扎實培訓外,還鼓勵和幫助學生建立理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從歷史的廣度、科學的深度思考各種問題。
在北京大學的辦學方針上,我本人提倡并堅守一個詞:品質,或者叫作質量。我們相信,通識教育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北京大學從人文社科到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都匯集了一流的學者來執教,為學校進行通識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學校還大力推行數理化、生物、信息科技的綜合教育。只有加強這些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才可能在今后觸類旁通、交叉應用、綜合發展。如此多樣的培養需求帶來了實際的問題:如何避免過度緊張帶來的厭學情緒,如何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與思考,甚至無憂無慮的想象。
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同行一樣,我們一直在認真探索和嘗試。第一,課程需要不斷更新和重組,才能更有效率。第二,科學與人文教育交叉融合成整體。第三,互聯網和公開課程等先進的方法應該被用于提高教學質量。這是一個很難的探索。所幸的是,北京大學的師生對綜合性人文科學通識教育理念堅定不移。各種教育方法的實驗百花齊放。
諸多實驗中的一個就是我們在推進辦學的國際化所做的一些努力。中國要融入地球村,世界要了解和尊重中國,對話和交流是第一步。我們不僅在課堂上為學生講授人類燦爛多樣的文明,而且為師生提供了大量的出國訪學機會。北京大學60%的學生和90%的教師都有國外訪學和工作的經歷。北京大學面向全球招聘優秀師資,招收優質生源。僅以2012年為例,北京大學有1000多名國外教授;2000多人次來訪交流,2400多名國際學生攻讀學位,包括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6000多名國際學生做非學位訪問學習。我們正在為中國和國際學生建立一套完整的英語課程體系,同時計劃把燕園變成國際優秀學生云集的家園。
北京大學已經擁有諸多國際知名的科學中心,比如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北京數學中心、斯坦福大學中心等。北京大學從2004年開始創辦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主題的北京論壇,邀請了幾千名世界人文社科領域的重要學者參與討論,共同推動文明交流,并且持續了10年,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我看來,每個國家都會存在一兩所或者幾所大學,它們能夠超越國界與民族界線,作為文明和智慧的燈塔,照亮世界與人類的未來。
今天,世界的舞臺風云激蕩。北京大學能夠培養出更多的船長,在澎湃的世界大潮中帶領船隊破浪前行,我們正在為此而不斷努力。
(文章標題系本刊編輯部所加)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