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對教育人才培養標準提出新的要求。對于一所中外學生兼收的國際化九年一貫制學校,如何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和平相處,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具備國際交往、國際合作與競爭能力是學校管理者不可回避的課題。文章從國際理解教育的意義、內涵以及結合學校實際構建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等幾方面進行研究,力求構建以學科滲透、綜合實踐主題活動、特設校本課程等多種渠道相互融通的 “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創設采用適合學生實踐體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外文化、人文歷史等相關常識,初步培養國際交往語言能力、社交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國際視野意識和國際交往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人才培養
加入WTO和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對教育人才培養標準提出新的要求。同時,伴隨著各類國際招商引資項目,大量外籍來華工作人員匯聚在首都北京,這些外籍人員子女也需要優質的教育服務。
我工作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坐落在北京市科技園區附近,這里居住著來自于世界各國的管理、技術人才。2006年,我校獲得北京市準許招收外籍學生資質,目前共有來自于15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學生150多人,占在校生總數的11.53%。其中,以韓國籍學生為主。
如何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孩子們和平相處,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具備國際交往、國際合作與競爭能力是學校管理者不可回避的課題。因此,在我校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勢在必行。
為此,我們首先要厘清“國際理解教育的意義”以及“什么是國際理解教育”等問題,這對加強我校的國際理解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國際理解教育的意義
(一)社會發展的必然
二戰后,國際理解教育最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倡導。聯合國憲章提出“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構建捍衛和平的屏障,是消滅戰爭的根本方法”。到了20世紀后半葉,人類活動的全球化現象日趨明顯。“全球在經濟、科學、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賴關系正日益加深,全球的這種相互依賴關系已經成為各國領導人必須正視的現實”。[1]
在發展與危機并存的今天,各國都在關注國際和平問題、環境問題、多元文化發展問題、青少年教育問題、世界人口問題等,這些需要各個國家共同研究解決。此外,人類的交流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了巨大的發展與飛躍。這些為在世界各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提供了必要性與可能性。
(二)國家發展的需要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從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國際地位穩步提升。公民的國際理解意識、知識、技能和態度是綜合國力的一項指標,是未來人文化素養的組成部分。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地位要求公民具有日益開闊、超前、優秀的素質。具有國際視野,懂得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法則,樹立為世界人民多做貢獻的國際主義思想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各種文化形態對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鑒別能力還不夠強的青少年在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有些青少年獨生子女一切以“我”為核心,既缺乏民族自尊基礎上的國際主義,又缺乏國際理解基礎上的愛國主義。我國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呼喚著公民素質的提高。
(三)北京市特殊地位的要求
在申辦奧運會的過程中,北京市政府提倡公民要“改掉小毛病”。實際上,恰恰是這些小毛病反映了北京市公民素質還不夠高。北京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窗口,北京市的公民素質應該成為全國的典范。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后,北京市在經濟、文化格局上發生變化,教育必須為此服務。
二、國際理解教育的涵義
國際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區域、國家、地區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加強他們之間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問題;促使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2]
亞太地區國際理解教育研究院將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歸納如下:在知識領域,包括和平、人權、發展、環境、國際理解和不同文化理解、對國際機構的了解;在態度領域,包括自我尊重、對他人的尊重、對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對正義、和平的責任意識、開放的心態、同情的態度、共同體意識等;在技能領域,則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自我主張能力、解決矛盾的能力、參與意識、溝通交往能力。[]3綜觀各國實踐,我們將“國際理解教育”的主要內涵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4]
(一)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支撐一個民族生存的基石。“國際理解教育”首先強調的是對民族精神的弘揚,既要學會與別人共存,又要學會向別人學習,學習別的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二)全球的胸懷與視野
全球的胸懷與視野,是指以開闊、理性的全球視野、人類視野來認識、對待中國和世界的歷史與現實的思維方式。它要求學生具備足夠開闊的知識視野,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征;要求學生以博大的胸懷、自尊理性的科學態度認識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認識世界歷史的一體化和多樣化,認識中國和世界的互動關系,尊重、理解世界各國各地區在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差異,尊重其他族群及其歷史文化;要求學生立足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現代化事業,具有改革、開放意識和參與世界競爭的意識和能力,具有為把中國建設成現代化強國、為世界和平發展與人類進步事業做出貢獻的歷史責任感。
(三)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關系
經濟全球化浪潮不僅帶來了無可置疑的物質利益,也使整個人類遇到了一系列全球性難題。任何國家要想單憑自身的力量解決這些問題,都是不可能的。
(四)對和平、人權、公正、開發、環境等重大國際問題的觀點與態度
當代世界,科技和經濟不斷發展,國際政治經濟風云變幻。只有了解、認識和把握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才能清醒地把握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整體態勢和動向。只有具備開闊的視野,才能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看問題,才能準確把握世界發展的新趨勢,努力學習,積極迎接挑戰。
(五)國際溝通與交往的實踐能力
做個國際人,還要著重具備和提高適應國際交往和競爭需要的能力素質。如,外語應用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我校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和途徑
我校作為一所擁有中、外生源,坐落于國際人士寄居區的學校,進行國際理解教育是學生發展所需。為此,我們制定了清晰的工作目標,明確了國際理解教育內容及其途徑。
(一)學校的國際理解教育目標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意識,了解中外文化、人文歷史、政治經濟等相關常識,初步掌握英語、韓語,通曉一定國際規則和慣例,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學生,為朝陽區教育質量的提升做出更多貢獻,進而為國家中長期發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
(二)學校的國際理解教育途徑
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國際理解”普及教育,構建以學科滲透、綜合實踐主題活動、特設校本課程等多種渠道相互融通的 “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創設采用適合學生實踐體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外文化、人文歷史等相關常識,初步培養國際交往語言能力、社交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國際視野意識和國際交往能力的目標。
1.學科課堂教學滲透
充分挖掘國家課程中各個學科的“國際理解教育”教育元素,進行有意識的滲透培養,是我校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見圖1)。
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都在積極引導學生欣賞中外藝術作品;了解國內外自然科學前沿動態;知曉世界歷史、地理知識;學會運用英語、韓語進行交流,從而,學會合作融合,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尊重理解寬容他民族文化,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崇尚和平。
2.特設校本課程保障
積極研發1~9年級“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設計以國際理解教育為主線的校本教材,以中文、英文或韓文編寫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對中外文化的認同,鍛煉學生國際交往能力。
在1~9年級,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國際理解教育的系列校本課程:
3.綜合實踐主題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綜合實踐主題教育活動,走進使領館、中韓姊妹校交流互訪、中韓交流迎新晚會等活動為學生創設了實踐體驗空間,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感知結合的國際交往能力。
?誗走進大使館。學校組織部分學生前往大使館參觀訪問,由教師代表向使館的文化教育參贊介紹學校的辦學情況,參贊與學生們座談,相互了解本國文化傳統、習俗,表達友好情誼。學生們在實踐中體驗,不斷加強文化認同,提升交往能力。
?誗文化考察之旅。學校每年組織師生藝術代表團赴韓國釜山蓮堤中學訪問,出發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提前查找韓國風土人情等相關資料,行程由中學生承擔“小導游”任務,沿途講解韓國的風土人情、禮儀文化、建筑藝術等知識。回國后每人完成一份考察學習報告,重點突出中韓文化比較及個人收獲。
?誗國際交流迎新會。每年新年來臨之前,學校都要組織全校師生和部分家長共同以文藝演出的形式迎接新年。演出的節目囊括了中外藝術作品,學生在文藝表演與鑒賞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各國文化精髓。
國際理解教育作為世界各國教育的新熱點,也將遇到新的問題和挑戰。只有不斷地審時度勢,更新觀念,勇于實踐,才能夠更好地為培養中國靈魂和國際視野的綜合素質人才而服務。
參考文獻:
[1]雅克·德洛爾.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姜英敏.國際理解教育的發展及其問題[N]. 2007,5(5).
[3]石惠新,孫學文.小學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 2006(3).
編輯 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