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臺兩地有著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淵源,臺灣現有人口中1/3祖籍在漳州。而作為地處漳州的唯一一所省屬重點建設高校,閩南師范大學在對臺學術和教育交流方面具備獨特的地域和資源優勢。學校以閩臺文化研究和交流為抓手,扎實做好閩臺教育交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結合特色地緣優勢,打造閩臺文化交流與傳承的平臺
學校積極打造閩南文化研究平臺,成立閩南文化研究院,建立閩南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創新團隊,主辦福建省唯一的閩臺文化研究刊物《閩臺文化交流》;匯聚海峽兩岸閩臺文化研究高端人才。目前,閩南文化專、兼職研究人員共4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4人,博士30人,首批獲批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閩臺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
近五年,學校承擔各級各類閩南文化科研課題40項,其中國家社科規劃項目8項,省部級人文社科項目30項。2011年,學校投入500萬啟動了《臺灣通史》《臺海文獻匯編》《海峽兩岸閩南方言文化圖譜》《閩南涉臺族譜匯編》等一批重大重點項目,現出版學術著作40部,發表代表性學術論文90篇,獲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16項。
目前,學校擁有閩南民俗文化與民間文藝、閩南文化與家族社會兩個目錄外二級學科碩士點,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養項目一個;建有專業實踐基地12個,以及閩南文化辦學特色展館、閩南文化展示館各一個。閩南文化及研究成果已經融入我校本碩博教學當中。全校開設閩南方言文學欣賞、漳臺姓氏與族譜、閩南民間音樂、閩南民間工藝美術等32門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公選課程。閩南文化特色資源還滲透到中國文化史、中國社會生活史、民俗學概論、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藝術鑒賞等課程中。近日,我校與全國臺聯共建全國臺聯海峽兩岸農村教師教育交流基地,進一步凸顯我校教師教育特色,吸收借鑒臺灣高校教師教育的先進經驗,促進海峽兩岸教師教育的交流和發展。
(二)“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全力推動我校與臺灣人才交流
1.主辦各類涉臺學術會議
學校與全國臺聯、漳州市人民政府等單位合辦或單獨主辦學術研討會10余次。此外,還包括林語堂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屆開漳圣王國際學術研討會、第11屆閩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屆漳州海商論壇、海峽兩岸漳州藍氏與臺灣關系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朱熹陳淳學術研討會、“語堂世界,世界語堂”學術研討會、2012閩南跨文化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
2.邀請臺灣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授課
近年來,我校每年均邀請20名左右臺灣高校、科研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授課、開設學術講座。2013年2月,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正式受聘為我校榮譽教授;臺灣著名詞作家莊奴,著名學者洪惟仁、林騰鷂、鹿憶鹿等都曾來校講學。與此同時,我校專家、學者也經常應邀赴臺講學、授課。2012年5月,我校舉辦了“網絡世紀·故里情懷——2012漳州詩歌節” 暨兩岸學者學術研討會,大陸、香港、臺灣兩岸三地30多名知名專家、詩人出席了此次詩歌節暨學術研討會。
3.積極參與國內外涉臺學術研討
我校學者積極參與國(境)外各種涉臺學術研討會、文化節等,利用各種機會、場合與臺灣學者交流,如海峽兩岸民間文化藝術理論研討會、海峽兩岸關帝信仰文化研討會、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研討會、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漳州海商論壇、海峽兩岸開漳圣王文化節等有力地促進了我校對臺學術交流。
4.定期開展兩岸考察交流活動
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我校先后派出7批52人次師生赴臺灣有關高校訪問、考察、訪學、研修、交流或參加學術會議。同期,我校接待了29批372多人次臺灣學者、師生來校講學、聯誼、參加夏令營等。2012年11月,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一行來我校參訪,游覽了校園風光,參觀了閩南文化特色展,并與師生親切交流。
(三)以閩南文化為根基,搭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橋梁
閩南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人文內涵,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形成了輻射臺灣和東南亞各地的閩南文化圈。作為兩岸淵源最為密切的文化,閩南文化最能引起兩岸青年對于文化上的認同。基于這種認識,我校歷來十分重視兩地青年學子間的交流,近年來先后舉辦或參與安排了兩屆“閩臺高校籃球邀請賽”、兩屆重點交流項目海峽兩岸青少年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2013閩南文化尋根之旅”活動、兩屆“海峽兩岸青少年夏令營(漳州營)”、“第七屆兩岸青年聯歡節·海西漳州行”夏令營。與此同時,我校還選送師生參加了臺灣嘉義夏令營活動、稻江暨科技管理學院“阿里山冬令營”活動等。
(四)以聯合培養人才為重點,深化對臺校際交流與合作
我校已與中州科技大學、臺北教育大學、屏東教育大學、中華大學、新竹教育大學等17所臺灣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深層次的人才培養交流與合作。
學校于2011年開始開展閩臺教育合作項目,現與臺灣明道大學、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開展“校校企”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2012年6月,我校成功組織3名學生赴臺灣世新大學研修半年;2013年9月,派遣11名學生赴臺短期研修,現正在推動新一輪的學生赴臺高校研修項目。為提高閩臺生在臺學習期間的適應性,我校還專門為閩臺生編印了繁體字手冊,開設了閩南語培訓、英語口語提高班,邀請臺灣學者來我校開設系列“博雅講壇”,分階段邀請臺灣中山大學陳龍銘教授等20多名臺灣高校教師來我校海外教育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系等院(系)教授專業課。
二、今后的思路
一是繼續依托閩南文化研究的優勢,與臺灣高校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聯合開展閩臺文化方面的研究;二是借鑒臺灣高校先進的辦學經驗,借助臺灣的優秀師資,嘗試探索與臺灣高校深度合作、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機制,在學分互認、課程資源共享等多領域實現新的突破;三是每年定期舉辦兩岸青年聯誼活動,增進兩岸青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四是加強兩岸高校的常態化互訪交流,擴大人員往來,促進互鑒辦學發展和管理經驗。
兩岸同胞,你來我往,絡繹于途。我們堅信,憑借閩南文化這個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通過真誠、務實、雙贏的舉措,閩南師范大學與臺灣高校的教育交流合作一定會越來越緊密,兩岸高校一定能實現融合發展。
編輯 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