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全球化潮流下對人才的新需求,巴黎政治大學進行了深入的本科教學改革,打破國家和文化的邊界,打破學科之間的邊界,打破學校之間的邊界,為來自全世界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多文化、多學科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在未來領導者的培養方面,巴黎政治大學開創了21世紀本科教育的新模式。
關鍵詞:巴黎政治大學;本科教育;多樣化;國際化;多學科教學
一、為何在21世紀需要重新考慮
本科階段的教育
由于國家之間所存在的差別,以及各國情況的多樣性,我們很難總結出一種能把現存所有本科教育模式都概括進來的完整的本科教育典型體制。正因為如此,我們也不太可能從一個所謂全世界認同的觀點出發來思考高等教育的第一階段,也就是本科階段的教育模式。
本科教育階段的教育時長不同。有的本科教育時長較長(三年或四年),有的較短(低于三年)。
本科教育階段有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兩種模式。在時長較長的本科教育體制中,經常能看到這兩種教育模式。
概括來說,正是基于這兩種教育模式,產生了兩種大學體制——一種是以逐步完整掌握一門學科為目的的專業教育;另一種是人文學科教育(liberal arts), 鼓勵學生從多學科課程中選擇多個學科,并構建具有自我特征的知識體系,制定個人學習計劃。第一種教育體制建立在研究與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之上,第二種教育體制著重建立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關系,接近于蘇格拉底的教育模式。
現今世界,知識傳遞和獲得的條件已經改變,尤其是在人類使用新技術的成本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大家對現有的傳統教育體制提出了疑問。但是,即便如此,比較專業化教育和人文學科教育兩者孰優孰劣的做法也是徒勞和不合時宜的,因為兩者的目的不同。
在每一個社會中,多學科教育手段一直都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是關系到明日決策制定者教育的問題,甚至是關系到精英教育的問題。
承擔責任,獲得做決定的能力與權利,這個過程應該建立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之上,即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都應該平等地擁有被優秀學校錄取的機會。以此為目的的教育應該反映出學生社會階層的多樣性,這不僅僅是出于社會司法平等的目的,也是為了讓這種教育有效率,并能夠達到優秀的水平。教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思考與參與的過程。觀點、手段、出發點的多樣性應該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體現,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全面的認識。
在法國以及少數其他國家,存在著一種精英培養的特殊方式——“大學校”(Grande ?魪cole)的預科班。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法國的領導者們都是由選拔標準非常嚴格的精英學校培養的,而不是出自公立大學。這些精英學校被統稱為“大學校”。學生要在高中畢業后的兩到三年參加一個要求極其嚴格的考試才能進入“大學校”學習。而課程繁重的預科班就是為這個嚴格的考試所準備的。考試的設置也是為了保證選拔的公平公正性,不看學生身世,只看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因此,建立在高水準的知識要求、緊張的學業、強大的心理壓力以及大量通用知識學習基礎之上的“大學校”及其預科班,構成了法國的精英教育模式。現在,這個在19世紀形成的模式開始受到社會的質疑——質疑它的平均主義,尤其質疑這種模式是否有能力培養可以理解當今社會復雜性并提出創新型問題解決方法的人才。
全世界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尤其是亞洲。而現實情況是,知識經濟在21世紀經濟、社會、政治轉型中起著核心作用,我們急需思考精英教育該何去何從。
在法國,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階段教育(Collège Universitaire)模式嘗試著給出一些答案。
二、巴黎政治大學與精英教育的挑戰
19世紀,巴黎政治大學的創立就是為了回答上述問題。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給普魯士,既而又遭受了巴黎公社的打擊,法國精英階層彌漫著一種思想危機。幾位有識之士決定創建巴黎政治自由學堂(?魪cole Lib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也就是巴黎政治大學的前身。這所大學當時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就是如何有效地培養思想自由的精英,既為公共部門也為私營部門作出貢獻。這個中心問題至今未變。
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經過嚴格選拔的1500多名學生都會進入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學習系統學習三年。而巴黎政治大學和學生之間也是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
巴黎政治大學在經過對本科學習的重新思考后,設置了這個本科系統,并在四年前對課程進行了重新設置。從學術角度來說,巴黎政治大學提供的是一種經典的、以社會學科為基礎的、以多學科交叉教學為手段的教育模式。這一點與牛津大學提供的“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PPE)本科模式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巴黎政治大學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與當今世界和諧相處的人,有知識和能力的人,擁有良好的社交和處世能力的人。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教育將前沿的學術知識與實際工作所需要的手段和方法很好地結合起來,大部分本科生在獲得本科文憑后都會繼續在巴黎政治大學就讀職業化的碩士項目,然后進入就業市場。
2013年,巴黎政治大學本科教育最大的特點并不完全在于它的課程設置,更重要的在于這些課程設置和開展的環境,尤其是本科教育的國際化。
事實上,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教育面向全世界開放,非常國際化、全球化。在4500多名本科生中,有一半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很少有精英教育機構敢于如此大幅度地實施多文化共存的政策,敢于招收如此之多的其他文化的國際學生。
為了主動實現國際化,并在這種精英教育模式中實現文化的多樣性,需要克服許多阻礙。首先是語言問題。現如今,法國無法大規模吸引全世界優秀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言問題,學生對法語的掌握是其進入法國精英教育體制的先決條件。因此,巴黎政治大學決定把其他語言引進校園,法語和英語是兩門教學語言。在完成三年本科學業后,學生還能夠掌握第三門語言。因此,是否掌握法語并不是能否被巴黎政治大學本科教育錄取的必需條件。
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教育分布在全法國的七個校區。這有助于學校發展不同特色、不同教學語言的校區,如法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巴黎政治大學也因此能夠克服語言障礙,接收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與此同時,不同的校區也會專門面向某一個地區。例如,位于法國西南部普瓦捷(Poitier)市的校區面向拉丁美洲地區,這個校區的教學語言為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法語;位于香檳地區蘭斯市(Reims)的校區則面向北美地區,教學語言為英語;巴黎政治大學還有一個面向中東和地中海地區的校區,一個面向亞洲的校區,以及兩個面向歐洲的校區。
不同的校區不僅可以讓巴黎政治大學實施小班教學,而且也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一個特別的環境,這對學生未來成為決策者是必不可少的。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融入到法國外省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很特別的學習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停地在本土化環境和國際化環境中轉變,切身體驗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巴黎政治大學的社團生活也非常豐富,而且經常與當地的資源進行深度的結合。同時,巴黎政治大學的學生還有機會在本科第三年體驗在另一個國家的學習與生活。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教育模式有了它的獨特性。
三年的本科階段包含“共選主要課程”(tronc commun),“共選主要課程”包含主要的社會科學課程;本科階段同時開設“跨學科必選課程”(cours objets),這些課程很好的反映了巴黎政治大學多學科交叉的教學模式,如巴迪教授的“當代世界劃分大綱”(Les Grandes Lignes de Partage du Monde Contemporain par Professeur Badie)。本科課程的設置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防止學生拘泥于某一門學科。巴黎政治大學的教授們經過摸索,研究出一套教學方法,旨在減少學科對青年思想的禁錮。教授們可以在課堂上介紹學科的灰色地帶,學科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甚至可以用一種學科質疑另一種學科提出的理論。例如,政治學和社會學的教授會質疑經濟學常用的定量分析手段,經濟學教授通過價值論和關系論解釋法學家的推理。
圍繞著“社會學科多學科共選課程”的理念,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課程為學生的成長奠定了兩塊基石。當今社會的復雜性已經使人類無法將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完全對立起來,而后者已經成為世界政治維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在的世界也已經沒有了18世紀時明確的“技術邊界”。因此,人類在教學上也應該發展出同時兼顧社會學科與自然學科問題的課程。這就是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教授發展的科學人文學課程(humanités scientifiques)(可參見http://www.bruno-latour.fr/)。這門課程開設于2010年,屬于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教學課程。2014年年初,這門課程以“慕課”的形式出現在法國大學電子課程平臺(FUN)(可參見https://www.france- universite-numerique-mooc.fr/courses/SciencesPo/ 05004/Trimestre_1_2014/about)。同時,除了思考和行動力外,社會還需要有創造力的領導者,因此,學校需要培養未來15~20年后的領導者們的創造力。這也是為什么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課程中也包含了為學生提供拜會大師的機會——藝術工作坊(http://college.sciences-po.fr/siteparis/ les-ateliers-artistiques)。
巴黎政治大學本科課程嘗試以一些獨特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來培養未來的領導者。盡管還存在種種不足,但通過在全世界招收優秀學生組成國際性學生團體這一做法本身就已經讓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教育有了特別的意義。
另一個讓巴黎政治大學本科教育獨一無二的因素是:巴黎政治大學所有的本科學生無一例外,都要在國外完成本科第三年的學習,也就是本科學習的最后一年。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所大學能夠做到讓所有的學生都到國外的合作大學去學習。有多少大學有膽量對學生說“去其他地方學習,再進行比較”?
在國外的合作大學,巴黎政治大學的學生與當地學生被一視同仁地對待,他們有著獨一無二的學術體驗,這些經歷讓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和原有的觀念,并且在心理的考驗和文化的碰撞中“浴火重生”。
本科第三年到國外學習的政策是巴黎政治大學本科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基石。也許在這里我們可以找到21世紀教育模式的一個答案!
這個政策旨在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教育機會。政策的實施建立在巴黎政治大學擁有450多所優秀的合作大學的基礎之上,與巴黎政治大學有合作關系的大學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國、非洲、中國、智利……這些國家的大學中既有專業分科的研究型大學,也有美國的人文學院;既有以國際關系學科著稱的大學,也有強于管理學的學校。這些大學不僅接收巴黎政治大學的學生,而且也收到了巴黎政治大學對他們的信任,這種信任也讓巴黎政治大學與這些大學建立起了以責任、分享為基礎的合作關系。
在經歷了國外一年的學習和生活后,回到巴黎政治大學校園的學生會繼續學業,國外的經歷也讓他們在專業的選擇上更加成熟,對自己和未來的認識更加清楚,這都是巴黎政治大學的教授們所看到的讓人欣慰的效果。
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相互學習意識以及批判性思維。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教育同時也建立在一種團體思想的基礎之上,通過國際合作,共同培養新世紀的精英。
巴黎政治大學的這條道路沒有走錯,這個特別的模式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一些大學毫不猶豫地調整自己的本科教育以便更好地對接巴黎政治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哥倫比亞大學(http://gs.columbia.edu/sciences-po/)、倫敦大學學院(http://www.ucl.ac.uk/esps/prospective- students/esps-dual-degree-ba)、英屬哥倫比亞大學(http://students.arts.ubc.ca/specializations/dual- degree-program-option-ubc-and-sciences-po/)在內的數所大學都與巴黎政治大學合作開設了本科雙學位項目,這也賦予了巴黎政治大學本科教育更大的意義。
當越來越多的大學在國外發展分院、發展第三產業中的教育產業時,巴黎政治大學創立的本科教育模式體現了另一種價值,這種模式最大化地顧及學生利益,并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大學合作,展現了一種知識傳遞模式。
也是在這種精神之下,關于精英教育的問題才找到了一個回應當今復雜社會的教育模式的答案。
編輯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