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室友對一個人吃飯這件事極其恐懼,如果在飯點接到她的電話,內容必定是:你們回不回來吃飯啊?不回!那我一個人吃些什么好,你們回來幫我帶個手抓餅吧拜托……沒心沒肺的我,珍惜著每一個一個人吃飯的機會。正因為一個人吃飯的機會其實并不多,每次機會降臨總會戳到興奮點,從起床那一刻就在思量中午是去二樓吃個黑椒牛扒飯呢,還是去一樓吃一碗熱騰騰的牛腩竹升面?綜合街的日式料理也很贊,點個石鍋飯擱生蛋,再來一份天婦羅就是個完美的搭配,胃口好的話再添個手卷,那就是像國王一樣吃午餐了!
一個人吃飯別有情趣,除了需要四人以上才好點菜的飯館,一個人吃飯的隨意度跟舒適度真不是幾個人吃飯可以相比的。一個人可以隨意走進一家茶餐廳,先來一個酥脆的菠蘿油墊下肚子,看報喝茶,然后再呼哧呼哧地吃下一大碗云吞面。一個人也可以享受火鍋,現在滿大街的臺式涮涮鍋或日式小火鍋無比貼心,守著小巧玲瓏的一個鍋,再也不用擔心其他人異樣的眼光。無葷不歡的可以多點幾小碟肉,素食主義者可以盡情地涮著摯愛的青菜蘿卜,不用擔心跟同桌小伙伴秉性不合,委曲求全地吃完別扭的一餐。
如果你樂意,也可以挑戰烤肉。肉跟火一拍即合,輕而易舉將紋理里細密脂肪逼了出來,被油脂包裹的肉片晶瑩剔透,葷香四溢。手里的筷子除了要不停地翻動肉類蔬菜,還要抽空解決掉火候剛剛好的嫩肉,體會肉汁在口腔里綻放的美妙滋味,根本沒閑暇去思考一個人的烤肉到底是有多另類好么。
一個人吃飯是否孤獨,則全看心境。日劇《孤獨的美食家》的片首語總結得好——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的時候,短時間內變得隨心所欲,變得自由。不被誰打擾,毫不費神地吃東西這種孤高行為,這種行為正是平等地賦予現代人的最高治愈。美食擁有治愈能量,當孤獨時可以帶給你暖意。偷偷換個概念說,一個人的時候,還有什么比吃飯還大的事嗎?
大學離家,最擔心的莫過于家里老媽如何解決一個人的午餐,隔三差五打電話苦口婆心勸:你一個人吃飯千萬不要湊合啊。老媽對此嗤之以鼻:我一個人吃得非常開心,總算可以隨心所欲,不虧待自己的胃了。
對這句話我是懷疑了三年。但有一次,突發奇想想吃一道家常啤酒鴨,于是菜市場買了鴨肉、小土豆和青椒,便利店拿了兩瓶啤酒,自己就著菜譜笨手笨腳地做了起來。鴨肉洗凈飛水,油鍋燒熱,蒜瓣姜片炸鍋,鴨子下鍋翻炒,加上少許醬油,最后殺手锏終于出手,冒著細細泡沫的啤酒爭前恐后地擁住鴨肉,迸發出銷魂的芳香。聽著鍋里的咕嚕嚕,人倚在門邊,啜飲著剩下的半罐啤酒。天色還早,早到可以心平氣和地等待著一鍋湯汁收場。
正如初戀大都遺憾收場,那天的啤酒鴨在追求吃的格調眼里,近乎失敗,我卻是吃得酣暢淋漓。一個人、一盞燈、一道菜、一碗飯,量詞有時往往把簡單的食物視覺妖魔化,我卻迫不及待地想再來下一場一個人的晚餐。也許下次,我可以嘗試邊泡澡邊吃飯呢,就最簡單的鹵肉飯好了,飯后再吃一盒水果,淋上濃稠的酸奶,健康又美味。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被小伙伴恥笑不倫不類吃得不講究了。
跟豁達的老媽一樣,在難得的一個人時光里,吃飯這件大事,就任由自己胡鬧一下吧。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