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景區(qū)的好風景
“郵小姐”家在杭州,2013年暑假,她坐了55個小時的火車到達烏魯木齊,和一個朋友開始了新疆自駕游,行程二十天左右。她們去了遙遠的紅其拉甫邊防站,路過茫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路上經(jīng)常被牧人趕的羊群攔住,只能跟在羊群后面慢慢行駛,偶爾停下來照幾張照片,反正羊群是不急的,所以她們的旅程也就時不時地慢了下來。
有一次在穿越一片山區(qū)的時候,車沿著盤山道一直向上,不知道盡頭,手機沒有信號,連續(xù)兩三個小時路上沒有任何人和車經(jīng)過,路況也不好,爆胎和荒涼恐嚇著車上的每個人。
“可是,當我們最終沖出山區(qū),見到的是一片被廣闊田地包圍的鄉(xiāng)鎮(zhèn)。”“郵小姐”說,“回想起來路上的艱辛和驚懼都是值得的,因為能看到更好的風景。太著名的景區(qū)反而讓我覺得有些無趣了,人山人海。得來的輕易,也就不要求風景有多美好動人。”
在泰國旅行時,“郵小姐”最喜歡的是大城。古老的城墻在時光侵蝕下變成了黑色,黑色的殘垣矗立在陽光中靜默無聲,它們訴說的是屬于泰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而這些,都通過斑駁的觸感傳遞到“郵小姐”的心中。
旅行讓我更好地回家
“郵小姐”旅行時喜歡一個人走,因為這樣,行程的安排、時間的進度能夠更加的自由。是旅行教會”郵小姐”放慢生活的腳步,每一次的旅行”郵小姐”都在尋找,尋找自我,尋找迷茫未解的答案。有時候尋找到了,有時候還差一點,所有這些生命中的困惑和好奇讓“郵小姐”一次次地踏上旅途。
有人說旅行就是從一個人厭倦的世界逃到另一個人厭倦的世界里,而其實誰都逃不了。可是換一種角度看世界,卻能教會“郵小姐”更多的東西,比如感恩,比如如何更好地回家。“郵小姐”去臺灣的時候正值國慶,在臺北,“郵小姐”在九份一路遇見了各種好人,免費搭車、帶路,最后還有留她住宿的一個臺北阿姨。和臺北阿姨相識在大巴車上,當時大巴上只有“郵小姐”和那位阿姨——阿姨是一位小學美術老師,去九份寫生。兩個人聊得很投緣,沒想到阿姨祖籍是浙江。當晚“郵小姐”沒地方住,最后只好跑去臺北找阿姨。第二天“郵小姐”離開時,阿姨還給她買了一堆吃的,給了她300臺幣。直到今天,她們還在FB上保持著聯(lián)系。
曾經(jīng)“郵小姐”想去冒險,想去要多危險就多危險的地方,想來這也是很多被困在日常生活里的人共同的夢想。可是后來一個朋友問“郵小姐”,如果明天你去走新藏線,你隨時可能會死掉,你甘心嗎?
“我不甘心。”“郵小姐”說,“因為有一個不甘心,所以我總是保護自己,能夠平安回家。這也是旅行教會我的,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
“郵小姐”一直想去印度,那個生產香料、沐浴在恒河水里的傳奇國度。但是因為治安問題,這趟旅行一直未能成行。對于“郵小姐”而言,獨自旅行是一種樂趣,而像印度這樣的國家,旅行時是需要另一個人陪伴的。笑談之中我和“郵小姐”談到那些傳說中的旅行艷遇,“郵小姐”說,雖然遇到很多好人,奇怪的是一直沒有這種邂逅, 但是并不著急,只要行走在路上,總能遇到同路人。
把世界溫暖地交到你手里
明信片一直是“郵小姐”非常喜愛的一樣東西,從高三起就開始搜集明信片,這些明信片有些來自“郵小姐”去過的地方,有些是和朋友互相交換,而有些,則是路上遇到的同路人所贈。明信片一直是“郵小姐”的心愛之物,她將收到的明信片貼在家里的一張世界地圖上,她希望有朝一日,這些明信片真的能覆蓋地圖上的每一個國度。
因為種種原因的限制,很多人和“郵小姐”一樣還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走遍世界,小小的明信片對于這些人來講可能是莫大的慰藉。所以每一次旅行歸來,“郵小姐”都會將自己在路上的見聞整理成游記,照片則會做成明信片送給朋友。從新疆回來之后,“郵小姐”更是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原創(chuàng)明信片品牌,在淘寶上開起了自己的小店——“郵小姐”的世界地圖。因為想要旅行的心明白,被圈住的人多向往自由,所以如果自己看到了這世界,而你不能,那我就努力地將外面的樣子拍下來,制成明信片,溫暖地交到你手中,希望能給你一些安慰。
編輯/王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