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赴美投靠兒子惹命案
半年前,68歲的天津老翁朱李(音譯)和老伴將房子賣掉,一起遠赴美國投靠他們唯一的兒子。兒子在美國經營卡車租賃生意,兒媳李曉琳是一名華裔,自由職業者。從2007年起,小兩口住在位于亞凱迪亞市亞凱迪亞大街900號街的公寓內。隨后,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大兒子還沒到上小學的年齡,小兒子也只有兩歲。自此,朱李祖孫三代住在了同一屋檐下。
朱李和老伴遠赴重洋與家人團聚,本是懷揣享受天倫之樂的美好愿景,不曾想,雙方的相處并不愉快。據鄰居反映,朱李剛來不久,家里就發生了在半夜12點大聲吵鬧的情況。由于影響到鄰居休息,有好心人便去朱家勸解。當時,朱李吵鬧了約30分鐘,吵鬧的內容與兒媳李曉琳有關。雖然鄰居們不清楚吵架的具體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朱李和兒媳之間有了糾紛。李曉琳平時給人很溫順的印象,但實際上脾氣很大。大約半年前,她就曾因為小孩子之間的瑣事與街上的鄰居吵架,當時的表現讓人吃驚。
隨后不斷發生的家庭糾紛使朱李感到非常苦悶,他經常一個人在附近的公園散心,偶爾會和鄰居們聊聊天。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鄰居表示,朱李很健談,他主動聊自己的家鄉,聊兒子和兒媳,還提過他有兄弟姊妹生活在附近的社區。他自己不是很喜歡美國的生活,還幾度提到想回國,但苦于天津的房子被迫賣掉一直不能成行。抱怨或許會讓朱李的內心舒服些,卻不能讓他的生活狀態有實質的改善。為了避免家庭糾紛繼續升溫,朱李曾經離開兒子的家,搬到一個親戚家住了一段時間,直到命案發生前不久才搬回來。
2014年1月7日上午8時,朱李與兒媳李曉琳再次發生爭吵。爭吵中,他舉刀刺向兒媳,兒媳身上受多處刀傷倒在血泊中。當時,朱李的老伴和兩歲的孫子都在現場。驚慌失措的老伴立即向鄰居求救,讓其報警。這位鄰居表示,報警時朱李并不在現場,不過當他放下電話時,朱李卻從門外沖了進來,并對奄奄一息的兒媳說道:“你,活該!”隨后,朱李再次走出了家門。
在附近街區晨練的一位華人鄰居說,案發后,他在亞凱迪亞大街轉角處遇到了正在打電話的朱李。朱李看到他,放下電話對他說:“告別了,我捅人了,我要死了。”這位鄰居還沒有反應過來出了什么事,就見許多警察端著槍沖了上來,把兩人一起按倒在地戴上手銬。不知是害怕還是緊張,當時朱李的心臟病就發了,但他不懂英文,于是這位鄰居用英文告訴警察,警方立刻叫來了救護車對朱李實施了搶救。
最終,朱李因涉嫌謀殺被捕入獄,并將于1月9日在帕沙迪納市法院接受法官的審判。然而,1月 9日9點左右,警方卻在獄中發現了朱李的尸體。朱李是上吊自殺,死亡時間為1月8日晚9點51分。
慘案就這樣發生了,兩個孩子永遠失去了母親,一個兒子也失去了重逢不久的父親,這個跨越千山萬水團聚的家庭徹底毀了!是什么讓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做出了這樣決絕的選擇?又是什么把他一步步推上了不歸之路?
對兒子兒媳的期待破滅
朱李曾對親戚說,天津的房子是被迫賣掉的,為此,他還差點和家人鬧翻。房子是朱李夫婦安身的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朱李賣掉國內的住房,赴美投奔兒子,絕對是孤注一擲,而這背后所隱藏的巨大期待和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你們,我把養老的房子都賣了,那我期待你們有更好的發展,期待你們能夠尊重、孝順我,都是理所應當的。”所以,朱李以為賣了房來美國,就可以踏踏實實地享受兒子和兒媳的孝敬和尊重,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了。可事實上,在美國生活的兒子和他預期的不一樣,兒媳也沒有像他希望的那樣尊重自己,相反,還和自己有過多次爭吵。
先說朱李的兒子,在美國生活了至少7年,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早已不是朱李期待中的兒子。很多中國的父親要求兒子聽話,稍有不順就大打出手,而美國文化卻讓兒子懂得了更多的自主。在中國,幾世同堂是福氣,在美國卻更注重私人空間。兒子的變化是朱李未曾預見到的,很多“理所應當”的期待落空在所難免。
再說朱李的兒媳李曉琳,從小生活在美國,她的生活習慣、價值觀都是西方的,而朱李則是典型的東方文化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兩種文化碰在一起,發生沖突是很正常的。就像我的一些美國朋友反映的,很多中國移民家庭接待國內親友來家住上一段時間后,總會發生比較激烈的沖突,這是文化的沖突。顯然,朱李對此沒有任何心理準備。除此之外,兒媳李曉琳的脾氣也很大,也就是說,李曉琳的性格本身就有比較強悍暴躁的一面,在表達上有一定的問題。而朱李卻以老人家的身份期待兒媳給他尊重,甚至聽他的話,但凡李曉琳有些許不能滿足,就會讓朱李感到不被尊重,很挫敗。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是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之所以常說,是因為大家普遍認同。中國許多父親母親為了孩子極富犧牲精神,他們可以吃苦受累、省吃儉用地操勞,仿佛就是在為孩子活著。他們為孩子付出沒有界限,同樣的,他們對孩子的期待也常常沒有界限。朱李為了兒子,把自己的房子賣掉是典型的越界行為,這樣高成本的越界引發越界高期待,高期待破滅,付出的代價一定是巨大的。
人際關系缺失加重心理危機
朱李滿懷期待地想和兒子、兒媳和諧相處,安度晚年。可是,這樣的期待卻在不斷的家庭糾紛中一點點破滅,朱李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最親近的關系沒有讓朱李得到情感寄托,于是,他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據鄰居反映,朱李剛到美國時非常健談,他說自己心情不好,不喜歡住在這里。從主動和他人交流的行為中不難看出,朱李是個樂于表達的老人,很想和人建立聯系。可以想象,如果在國內,朱李一定有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老鄰居,一起聊天,下象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喜歡的關系和事物上,就不會去和兒媳較勁了。即使不滿意兒媳的行為,和老朋友叨嘮叨嘮,心理壓力得到緩解,情緒也會釋放許多,很難發展到殺人的地步。
可是,在美國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盡管朱李居住的社區里有很多華人,對他來講依然是陌生的人際群體。初來乍到,朱李很難融入當地的社交圈子。雖說為了避免和兒媳矛盾升級,朱李去親戚家住了些日子,但單純借住,沒有人與人之間理解、傾訴、澄清、勸解、安慰等互動交流,并不能打開他心中的郁結。朱李也曾多次向鄰居抱怨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可是他沒有能夠深入交流的朋友,沒有廣泛的玩友,很難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寬慰。無論是與兒媳不和,還是難以融入周遭人群,都讓朱李遭遇了人際關系資源的缺失之痛,就像是運轉的機器缺乏潤滑劑,使得朱李的危機雪上加霜。
曾有美國生活心理學家做過調查:“影響一個人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排名第一的是人際關系,當一個人的人際關系越廣泛越深入,幸福感就越強。如果一個人的人際關系很狹窄、很表面,他的幸福感一定是很低的。朱李的幸福感因在人際關系中的希望破滅而進一步降低,低的幸福感也會導致人的自我放棄,就像他在殺兒媳之前,其實已經對自己絕望了。
“連根拔起”的
恐慌感拉動了憤怒
與兒子和兒媳關系不好,與外界的人際關系又難以建立,朱李內心的孤獨和煎熬可想而知。于是,他想到了回國。鄰居曾反映,案發前朱李的精神狀態很不好,并多次表達自己想回國的愿望。無奈房子已經被賣掉,他回不去了。
房子對中國人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賣了房子就意味著拔掉了自己積累沉淀一輩子的根。這種“連根拔起”的感覺讓朱李深感沒著沒落,漂泊不定,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沒有了屬于自己的家,沒有了讓自己感覺安全踏實舒服的空間,強烈的失落感和恐慌感不斷襲擾著他。恐慌感連接著人對自己生存的擔憂和恐懼,就像要被一個黑洞吸入而無法自拔,沮喪、無奈、悔恨和恐慌交匯在一起,朱李不知該如何應付。于是,他發火爭吵,試圖通過憤怒挖掘出自己的力量,以期壓住恐慌感,這是他以為可以幫助自己好受一點的唯一方式。
人對待憤怒的處理通常會做出兩種選擇:一種是把憤怒感內化,指向自己,這樣的結果是讓自己變得抑郁;另一種是把憤怒感外化,指向他人,這樣的結果是,用強硬暴力的方式攻擊甚至傷害他人。朱李選擇了后一種,憤怒地刺死了兒媳,甚至在殺人后又折回來,恨恨地對奄奄一息的兒媳吼道:“你,活該!”可想而知,這位老人的憤怒有多么強烈。
“羞辱感”下的決絕選擇
無論是期待落空,還是無路可退,朱李殺死兒媳都觸犯了法律,等待他的必將是法律的制裁。然而,1月8日晚上9點多,朱李卻在獄中上吊自殺身亡。朱李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方式匆忙離開這個世界?從心理學意義上講,上吊是感覺受到羞辱的自殺方式。其實,這是符合朱李性格特點的選擇。
殺人后,朱李拿著手機在大街上打電話,無非是想讓自己顯得從容些,避開殺人現場,鎮靜一下自己。當他遇見晨練的鄰居時,放下電話對他說:“告別了,我捅人了,我要死了。”其實,這也是努力鎮靜自己的表現,他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從容坦然,因為他覺得保持自己的面子很重要。當警察將朱李按倒在地,戴上手銬時,他心臟病突發,這說明他的內心緊張極了,卻依然要努力鎮靜。朱李害怕失去尊嚴,害怕沒面子,害怕被羞辱,而從他被按倒在地開始,已經感覺到了羞辱,而且他預感更大的羞辱即將降臨,這是他無法忍受的。
住在兒子家時,兒媳的任何不尊重都會給他帶來羞辱感,他用憤怒驅逐羞辱感。如今,在異國他鄉因殺人入獄,他深知獄中的自己沒有能力抵御羞辱感,無奈、無助、羞愧、絕望加重了他要面對審訊羞辱感的恐懼。“告別了,我捅人了,我要死了”,他已經向鄰居告別過了。就這樣,他在審訊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來美國投奔兒子,朱李有很多期待,似乎也為這些期待做了很多努力,但最終都失敗了,直到無路可退,只能殺掉兒媳,殺掉自己。然而,真的只有這一條路可選擇嗎?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這樣的朋友,夫妻倆供孩子出國讀書,他們去探望,因為孩子要求他們住在另租的房子里而憤怒回國。也有的夫妻假期去國外看望女兒,女兒因婚姻情感問題沖媽媽發飆,媽媽靜靜地聽女兒訴說,對女兒的指責做誠懇回應。這就是心態。當人擁有較高的心理彈性時,即使面對不如意,依然可以保持好的心態。心理彈性好,遇到問題,會有多種解決辦法,置身陌生環境,有能力去適應。如果心理彈性較差,或沒有彈性,心理變得僵硬,遇到問題很容易走極端,單一思維。即使有多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依然只抓住一個死磕,陌生環境就更難適應了。
朱李的心理彈性偏低,兒子需要錢,可以有多種解決方式,而不是必須要賣掉自己的住房;不喜歡美國的生活,可以回國租房住,不是必須有自己的房子才可以回國;和兒媳不和,可以和老伴搬出去另租房,不是必須和兒子家擠在一個屋檐下……朱李僵硬的心理,在多種選擇的可能下,做出讓自己越來越難受的唯一選擇,最后毀滅自己毀滅他人,也葬送了一個家庭的幸福。
朱李用他的方式給我們提了個醒:千萬別認為人老了,許多事情沒有辦法了。這是自己給自己設的圈套,進了這個圈套,不知不覺中讓自己的心理失去彈性,變得僵硬。所以,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對任何問題,都列出3種以上的解決辦法;對他人的任何行為,都給出3種以上的理解;對任何沖突,都拿出3種以上的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