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會不自覺地給孩子貼各種標簽:膽小、懦弱、自私、霸道、任性、自卑、不誠實等,因為他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是不斷告訴孩子什么做得不對,只有批評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孩子才會改進。如訓斥孩子撒謊,他就會變得誠實;訓斥孩子膽小,他就會變得勇敢;訓斥孩子懶惰,他就會變得勤快,等等。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種給孩子貼標簽的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會固化甚至強化孩子的問題。因為標簽本身就會對孩子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我們越擔心的問題,越容易發(fā)生。幼兒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有限,往往會透過父母的眼睛來完成自我認知,以父母對他的評價來構建自我評價。當我們常常批評孩子膽小、暴躁、腦子笨時,孩子從父母這面鏡子中看到的是一個懦弱、任性、失敗的自己。孩子會想“媽媽認為我膽小,那我一定是膽小的”,在孩子今后的性格或行為上,往往會表現(xiàn)出一定的膽小傾向性。我們常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其實,父母也是孩子的鏡子。
父母之所以會給孩子貼標簽,往往來自于對自我的否定。對自身信心的缺乏投射到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孩子的標簽。大作家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越聰明、越善良,他看到別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人越愚蠢、越惡毒,他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也越多。”很多父母每天不停地找孩子的問題,把孩子評價得一無是處,給孩子貼了諸多標簽,其實不是孩子不優(yōu)秀,而是父母沒能力看到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和長處,因為這些優(yōu)點和長處是他們所不具備的。于是,貼標簽成為父母自己內(nèi)心陰暗的投射。
記得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說的是蘇軾與佛印和尚坐禪的故事。蘇軾問:“禪師,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如何?”佛印點頭贊道:“像一尊佛。”蘇軾對佛印說:“可是你坐禪像一坨屎!”佛印聽了,置之一笑。正所謂心中有佛,所見皆佛;心中有魔,所見皆魔。每個人都是通過感受、理解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理解孩子的。我們與孩子的關系本質上正是我們與自己關系的一種投射。我們的所見,源于自己的內(nèi)心視角,我們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往往就是對自己最真實的認知。所以,不給孩子貼標簽,父母自己首先要內(nèi)心陽光、強大起來。
不給孩子貼標簽,父母還要做到更多去關注孩子的感受、需求,行為的動機和原因,而不是孩子的行為本身。因為我們給孩子貼各種標簽,一般都是基于孩子那些我們不認可的表現(xiàn)和行為。然而,孩子的表現(xiàn)和行為是“果”,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才是“因”,是我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壓制了孩子的情緒,否定了孩子的愿望,對孩子的真實需求沒有給予積極及時的回應,導致孩子用一些我們不能接受的方式進一步表達自己。或者根本就是我們做了一個壞的示范,孩子只是在模仿我們而已。當父母能夠自我管理,并且給予孩子更多的人文關懷時,自然就不會再給孩子貼什么標簽。
不給孩子貼標簽,是親子互動中重要的原則。在與孩子溝通時,無論是批評還是肯定,都要多描述,少評價,盡可能的具體。“標簽”這種結論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孩子產(chǎn)生錯誤的自我認知。當你因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簽時,孩子會認為:“我腦子笨是天生的,怎么學也沒用,那就干脆不學了吧。”哪怕貼上的是“好標簽”,也會適得其反。當你因為某次孩子考了好成績而夸他“聰明”時,意味著下次如果沒考好,就是他“笨”,這會給孩子帶來焦慮。
不給孩子貼標簽,是父母對孩子作為人的尊嚴、價值和唯一性的尊重,是對孩子未來的無限可能性的敬畏。身為父母,我們要始終用對過程、態(tài)度的具體描述和關注,以正向、肯定、積極的態(tài)度,傳遞給孩子信心、勇氣和力量,激勵孩子成為那個好的;而不是用只關注結果和行為的評價和標簽,以負面、否定、消極的態(tài)度,去批評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告訴孩子怎么做是錯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暗示孩子會成為那個壞的。
好的教育,是給孩子更多的啟示、出路和可能性,我們可以先從不給孩子貼標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