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姐做傾訴傾聽類欄目著實有許多年了,印象最深的,除了因感情受挫、家無溫暖、前途無望而想自殺的熊孩子,就屬那些洋洋灑灑給洋姐寫上N頁碎碎念,吐盡各種惆悵,卻被無朋無友無親密感的現實擊打得鼻青臉腫的小伙伴了。
——為什么別人都有閨蜜,就我沒有?
——我只想找一個陪我哭陪我笑的人,這個要求很過分么?
——我性格內向不擅于交際,但十分渴望朋友。
——怎么每個人都那么冷漠?明明認識,走在大街上卻像陌生人一樣,連個招呼都不和我打!
——怎樣才能交到好朋友呢?
有一個女孩子,她說自己每天都是形單影只的,看到別的同學上學放學有同行者,下課有人陪著上廁所,體活課上有同伴聊天,數學題不會有朋友給講解,過生日時能收到生日禮物,就覺得自己實在太悲催。
怎么辦?與現實如此“墻裂”的違和感,心都快碎成二維碼了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老祖宗教導我們的道德準則。而“己之所欲,惠及他人”差不多就是我們的社交之道了。你希望別人對你微笑,需要你做的其實是先對別人露出八顆牙齒;你希望有人陪著你哭,為什么在別人流淚的時候不默默遞上一張紙巾;你說自己內向不擅言辭,可行動的力量難道不是有更大的功效?如果你僅將友誼當成一種交易,以此換取別人對你的關心關注,那么也別怪別人不敢領你這份情,或者無法真心待你——友誼若是買賣,你就要接受很多賣家最終是跳樓賠本的事實。
人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洋姐有時候就愛胡思亂想,也曾試過把玫瑰花遞給別人,然后馬上聞聞手香不香。不香,真的,至少沒有用香皂洗完了香。于是,洋姐證實了自己的懷疑:手還留有香,那一定是沒贈出去呀,親!所以說,贈沒贈出去這個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贈的舉動。對面走來一熟人,咱熱情地打一聲招呼“嗨”,對方無視你飄過,你會怎么想?是自覺受挫,是深以為那人沒禮貌,還是相信溫暖已在他心中浸潤開一枝得瑟的小花,就待有朝一日報你這三春暉呢?
微信圈里最近在轉這樣一篇文章,說是有專家大面積地采訪調研之后,找到了人類長壽的真正原因。它不是多么合理的膳食結構,不是睡眠時間正好在7—9小時之間,不是每天定時定量的運動,也不取決于你擁有多少知識、曾在多高的權位。長壽之人共同擁有的一個特點是——和諧的人際關系!
其實如果你自己是上進、謙和、善良、有愛的,既不自怨自憐,也不斤斤計較,即使你性格內向,不愿與人講太多話,喜歡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恐怕都愿望不得呢。洋姐在網上看到一句話,特別令人震撼:“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人都有愛美的本能,如果你被時間歷練得足夠美好,往哪兒一站都會招蜂引蝶“自投羅網”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