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媳婦的美好時代》走紅非洲之后,王麗萍還能帶給觀眾什么?《生活啟示錄》的前幾集給人的感覺是:家長里短,不過如此。可是看著看著,就看進去了,看出了其中的大有深意,也咂摸出幾許生活的啟示。這才明白,王麗萍是用更平靜、更高級的表達方式把故事講出新意來,猶如“舌尖”上的高廚,凝幾十年功力呈給食客一份看似簡單的大煮干絲。
就如導演閻建鋼評價王麗萍是位“有敬畏心的編劇”,她的作品有一種對生活本身的敬畏和認真。細細想來,《生活啟示錄》的“好看”和“耐看”關鍵在三點:
全劇立意有“局氣”,貼近生活邏輯講述故事,用縝密的劇情結構展現人物間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發掘人性本源。同樣是一部家庭婚戀劇,這里沒有“讓人恨之入骨的負心漢”,沒有“惡婆婆”,沒有“丑惡的小三”,也沒有“高大尚的正義和天使化身的前妻”。在全劇娓娓道來的故事鋪展中,觀眾體會了被“奪命連環CALL”的丈夫和“將愛情片過成恐怖片”的全職太太的夫妻矛盾,以及“原來我以為我嫁給了你,現在才知道我嫁給了你和你媽”的婆媳矛盾。全劇沒有非黑即白的陣營劃分,也沒有雞飛狗跳的狗血劇情,而是將著力點放在描摹各個人物復雜的心理狀態,它讓觀眾看到生活的本真,就像劇中女主角總結的那樣:“結婚前問今天過得開不開心,結婚后問土豆多少錢一斤,結婚時那點光輝形象早就被7年的婚姻磨灰了”——“灰”是生活的顏色,也是該劇接地氣所在。但是在劇情進展到中后段,女主和男主自然而然發生的“姐弟戀”,兩個人在相愛中激發出對生活的熱情,又為這個“灰”點亮了暖光,就像女主在快樂展顏時的那句對白“感謝家明和朋友們,讓我忘記了煩惱和這一地雞毛的人生”。全劇有一點點現實無奈,又透出一點點喜感,這就是電視劇帶給觀眾的力量和勇氣,生活再瑣碎也有溫情的一面,要永遠有一顆相信美好的心。
劇本“慢工出細活”,《生活啟示錄》演的是生活,拍的是細節。開篇丈夫襯衫上備用扣的細節,折射出女主角的性格,也讓人不禁感嘆,編劇太有生活。再如,太太夜探小三兒家先在管道井藏好外套,免得露餡。再如,戲中婆婆吃飯時習慣性地夾起桌上掉的食物碎渣放進嘴里等等。這些細節的累積構筑了情節演進變化的邏輯性,戲劇性不足但生活味濃郁,使觀眾看著不累并有足夠的帶入感和情感共鳴。
全劇打破生活偶像劇的舊窠,由一群“生活派”演員帶來現實主義的格調。女主角的角色定位使閆妮成為不二人選,繼《一仆二主》后,閆妮在熟齡女的把握上已然爐火純青。男主角由胡歌擔綱,他的表演帶給觀眾意外驚喜,這位修電腦的小哥貧嘴熱心三觀正,犯得了“二”,裝得了帥,賣得了萌,他的簡單、率性、超脫與閆妮飾演的中年婦女的窘迫、糾結、彷徨貌似不搭,卻在二人生活中激發出來的溫暖愛情中結成一體,沒有違和感,更讓觀眾感受了生活的美好。不僅是男女主角,劇中的婆婆、女主角的爸爸、甚至是本應該可惡的小三兒,都有精心的塑造和人物內心的描摹,每個角色都被賦予應有的生活智慧和個性價值觀,人物變得鮮活和立體,這是劇集耐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