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清。作為畫家的陳丹青,說起電視一針見血。
一次接受采訪時談及韓劇,陳丹青坦言,《來自星星的你》看了一兩集,也變花癡了。記者又問他,抱著什么心態來看韓劇?陳丹青回答:用不著心態啊,好的電視劇兩個法寶,一是勾引你看下去,想知道后來怎樣;二是男女主角是所有人的性幻想——希望邂逅這么個人,有這么一段戀情。騙局嘛!人沒騙局怎么活呀,生活太無聊。
電視劇就是“騙局”,這么說是不是太直白了?專業術語應該是“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好理解,“高于”呢?人都說生活是一場沒有彩排的直播,而且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無聊的、瑣碎的。那么,源于生活的藝術產品,要擠占市場要爭奪受眾,就應該經過精心編排、設計、剪輯、包裝,讓產品比生活更緊湊、更沖突、更有噱頭、更精彩,制作人就得有點“騙子”忽悠的功夫,才能吊足受眾胃口,吸引他們跟著虛構情節走。
這里“騙”的技術含量,一點也不低。將人往正義、善良的方向“騙”是很需要功力的。
說破了,好的電視節目就要是“騙人”的玩意兒,不只是電視劇需要設置“騙局”一樣的情節,即便是電視新聞節目也需要“騙”。當然,中性的說法是“編”。電視節目線性傳播,尤其需要埋下伏筆層層推進,否則,稍縱即逝,“遙”(控器)不可及。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但真實不是平鋪直敘,不是有一說一,新聞的敘事也要講求結構、策略、技巧,導語要會預留懸念,正文要著力一波三折,連標題都要竭盡忽悠、勾引之能事。這里的“騙局”設置,不是虛構情節、捏造細節,而是要改變傳統的、直白的、懶惰的、慣性的表達方式,要善于動態研究傳播規律、把握受眾心理,學會“系鈴”和“解鈴”。
微信朋友圈轉發了一條微信,原件其實是高利貸公司騙子群發的一條短信,看看那構思、那措辭,真的為媒體的一些編導記者的文字水平“捉急”。接受多年正規專業教育,最后交出的稿子往往味同嚼蠟,難以卒讀,竟然不如騙子一席話——
當你缺錢時,能拿出5000的是同事,能拿出20000的是親戚,能拿出50000的是兄弟姐妹,能拿出50萬的是父母!但惟一能拿出200萬、500萬甚至1000萬的,只有我!!!
多媒體混戰格局下,新聞報道越來越看重注意力,注意力的作用點當然在“內容”,但是敘事結構、表達技巧,也常常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可以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動。
其實,電視節目和頻道的品牌推廣,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不是有預謀的設計、有企圖的炒作。說白了,好多是“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移花接木的精編細造。
有人說,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做過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或曰自騙,騙人,被人騙。這正應了陳丹青的那句話,“人沒騙局怎么活呀,生活太無聊”。不過,在一個法治的社會,生活中騙人、被人騙的事件應當越少發生越和諧,而電視里,可以每天有新編的“騙局”上演。很遺憾,電視現在收視低迷,據我觀察很大的原因可能是,電視一直追趕不上生活精彩、“離奇”的節奏——源于生活,低于生活,誰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