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歷史發展潮流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在文化多樣化的發展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中國的國際形象卻沒有能夠相應地提升到與中國國際地位相適應的程度,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更是遠遠落后于國人對世界的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中國文化的自身發展和國際交流。史學作為“文化中的文化”在國際交流中表現得尤其明顯。2009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陳奎元同志在中國史學界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就曾表現出這種擔憂。他說:“希望中國歷史學在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的殿堂中堂堂正正擁有尊嚴,希望由歷史學承載的中國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蘊含的價值觀念、出神入化的表達形式廣為世人所知。希望史學的研究和傳播更有力地展示中國輝煌歷史的本來面貌,讓那些以為中國貧賤愚昧,以為中國一旦興旺就會成為黃禍的人們以及不了解中國歷史與現實的人們大開眼界,認識一個幾千年來文脈相傳的中國,一個以禮儀為準則的文明古國。”這在一定意義上顯示了當代中國史學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所具有的眼界和信心,更顯示出當代中國史學對未來自身發展方向的定位和思考。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學者在對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有過在強勢西方文化籠罩下的迷茫和困惑,也有過在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沖擊下的自卑和菲薄。但在關鍵時候,中國學人總能彰顯出中國歷史文化的脊梁與骨氣,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文化數千年的深厚積淀所形成抵抗力和免疫力。更為重要的是,這十年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發生重大變化的十年,不僅中國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而且中華文化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愈發呈現出日益成熟的自省和自覺。這種自省和自覺表現為對民族性的認識和對世界性的反省。
從體現當代中國文化的民族特色看,21世紀中國史學的發展和創新是在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史學的優秀史學遺產和優良史學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蔓延和深入發展的形勢下,各個國家和民族間的經濟、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等領域的交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這種交流是在西方文化籠罩或者說西方話語占據絕對優勢的形勢下展開的,因而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很可能在文化上會遭遇到無法估量的顛覆和破壞。這種深層次的交流必然帶來思想文化的碰撞,幾乎所有的國家、民族都面臨著如何保持本國、本民族的特色,如何保持自身民族精神的獨立性的問題。很顯然,話語是文化的靈魂,沒有話語權的文化是一種可悲的文化,骨子里流露出的是一種奴性。這樣的民族也注定只能是在世界文化叢林中四處流浪的精神乞丐。中華文化作為一種擁有獨立精神基因、思維模式和文化系統的文化類型,不可能從外來文化中找到堅實的基礎,不可能完全拋棄和完全脫離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自天而降和自外生成,而是應該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才能夠展現出生命力和影響力。而不扎根于民族和社會生活的土壤,沒有自己民族特色和民族氣派的文化,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的虛妄文化,它可以流行于一時,但不會有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在全球性的文化交互激蕩中,中華傳統文化展示出了強大持久的生命力以及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它已經變成今天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不可或缺的積極文化資源。經過創造性轉化,中華傳統文化資源不僅可以吸納現代性中的優良品質,而且還可能放大它的積極價值,消解現代化的負面影響,創造出人類生活的新典范,達成現代性實踐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這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和西方學者在經歷對現代化的反省之后得出的共識。
這種創造性的文化轉化在當代就是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培育都不僅對理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也對當代中華文化的發展提出了新期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26日在山東曲阜調研時的講話中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的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這是對中華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作出的新認識,提出了今后中華文化,尤其是當代中國歷史學發展的基本路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表現形態。這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面臨又一個對于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歷史影響深遠的理論創新和文化飛躍。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綿延至今的文明史,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的悠久歷史,造就了異彩紛呈的思想文化。一部中國歷史不僅可以看作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奮斗史和發展史,而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認識自我、反省社會和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的智慧篇章。中國歷史內容之豐富、體系之完備,先賢圣哲對許多問題研究水平之高深、思考之辯證、反省之深刻,應當成為中華文化在當代賴以豐富發展的寶貴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是當代中國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民族特色為基礎,充分吸收世界其他國家的優秀史學遺產和優良史學傳統,將是21世紀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品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歷史學實現健康發展的理想途徑和必由之路。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應當在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從體現當代中華文化的世界性特征看,21世紀中國史學所面臨重要現實問題之一就是在保證不失去發展的獨立性的同時如何盡可能突出其世界性。21世紀的中國史學應該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主體意識”的回歸和凸顯。在21世紀,一方面,中國歷史學從一般性的引進和模仿,走向合理的引進和理性的借鑒,在對外國史學的借鑒過程中,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從對外國史學的一般介紹走向研究和評論的層面,從而為中外文化的對話提供了可能和前提。另一方面,這種“主體意識”不僅體現在關注世界史學發展的趨勢,而且還應該在對事關中華民族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中互為參照,也就是說,怎樣以新的世界眼光看待中國史學的發展,怎樣使中國史學帶著自身的民族特點參與21世紀世界史學的建設和創造,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這也是中國當代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實現大發展大繁榮的基本趨勢,也深深地體現了中國當代文化交流與發展的普遍規律。
大炮和鴉片給中國帶來的文化輸入只能給中國培養出只會跪著仰望西方文明的文化侏儒。成功的文化交流的前提必須是國家和民族的獨立,當前有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懷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甚至有人流露出中國要不是共產黨掌權,新中國成立,說不定中國就會多幾個香港,多幾個臺灣。甚至有的中學生在高考時寫下了《愿意生活在舊社會》的作文。這些都表現出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是一種天真的文化觀。從世界文化交流發展的規律看,若沒有民族國家的獨立和人民自尊自強,便沒有真正平等的文化交流。從對中國歷史和中國史學有著深厚了解的西方史家的評論看,外國學者抑或者說外國文化所看重中華文化的正是他們的文化基因中所缺少的文化元素。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中國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文化又反轉過來哺育著世世代代各族人民,如此螺旋般地前進,形成生生不息的、連續發展的偉大機制。這個機制蘊含著多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深刻意識,蘊含著“彰往察來”的啟示意義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一言以蔽之,中國歷史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生存、發展的土壤,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和文化血脈,同時也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多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深刻意識”構成為中華民族能夠匯聚、統一在一起重要思想因素,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不斷豐富、不斷發展主線之一,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世界文化寶庫的重要文化精神財富。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連續發展的偉大機制,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浸潤和哺育,對世界各國人民也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引起各國人民的興趣和研究熱情。正是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唯一性才能夠彰顯出中華文化的世界性。中華文化的歷史積累和優良傳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必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新的發展。
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占據的主動地位和話語權的西方文化,與市場經濟相生相伴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從腐朽的封建主義改頭換面而死灰復燃的沒落文化,均在不同程度上啃噬著社會主義社會的機體、消弭著人民的理想和斗志。新的形勢要求史學工作者不僅要會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話語書寫歷史新篇章,普及歷史知識,而且還要習慣和擅長用國際社會和外國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話語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指出:“今天,我們的史學研究的條件更好了,成果更豐富了,傳播方式也更多樣了,歷史研究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也應該更密切。許多史學工作者也都在感慨史學大眾傳播環節的缺失,呼吁加強歷史普及工作,正是對我們史學研究宗旨回歸的反映。”“今天我們的傳播手段更加豐富,表現形式更加多樣,我們史學工作者應當重視并利用這些傳播手段和形式,用科學的歷史知識占領這些先進的傳播高地,將胡編亂造,充滿錯誤歷史觀的偽史學、假史學趕出大眾舞臺。”要做好史學的普及化和大眾化工作,這就需要掌握好兩種本領:既要能夠具備使中國故事富有民族特色和大眾表達的能力,還要能夠具備使中國故事呈現時代特色和國際表達的能力。這兩種能力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在這兩件事上保持高度自覺的話語建構意識。
中華文化的主體在當代只能是以唯物史觀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因扎根于中華歷史文化和傳統的深厚土壤而變得充滿活力,因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優秀思想遺產而具有持久魅力。這種有機而完美的結合就是關注現實中國,關注當代中國歷史。歷史精神的培育和時代精神的彰顯也離不開對當代中國史的發掘和凝練。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不僅要在全球化視野下研究中國發展道路并構建具備較強理論影響力和學術闡釋力的分析框架和解釋范式,而且還要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歷史形態和現實模式,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這就是江澤民新近出版的《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序中所說的,要向世界介紹我國歷史,特別是要介紹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的歷史苦難和進行的偉大奮斗,讓國外民眾了解我國歷史和國情,幫助他們從歷史角度來客觀觀察和分析今天的中國。在完成這兩項任務的同時,中國當代史學將形成深具中國民族特色而又為國際史壇所認可的基本特征和學術品格,中華民族的夢想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實現。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應該既能展現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與精神根基,同時也能闡述中華文明歷五千年之久仍具有強大生命力而愈發枝繁葉茂,在當代創造出令世界贊嘆的奇跡與夢想。整個中華民族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發展浪潮中才因具有深邃的歷史精神和世界眼光而贏得應有的地位。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責任編輯: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