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火焰
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學問淵博,被后世稱為“清朝開國儒師”、“ 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有如此成就,與他從小勤奮好學、熱愛讀書是分不開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于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他對讀書的重視。
6歲剛入私塾的顧炎武,識字不多,讀書的方式是“聽”。顧炎武的祖父蠡源公讀書喜歡大聲地吟誦,顧炎武就在旁邊“聽”。有一次,祖父問他:“你聽得懂嗎?”顧炎武回答:“聽不懂,但感覺很好玩。”隨著年齡的增長,顧炎武開始自己捧著書本閱讀了。11歲的時候,他就已經讀過《史記》《詩經》和《太平廣記》等書籍。
但少年時期的顧炎武,讀書沒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拿起一本書只是翻翻目錄和綱目,淺嘗輒止。有一次,祖父看到顧炎武在讀《資治通鑒》,就想考考他。祖父問顧炎武《資治通鑒》的內容涉及哪些方面?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目的是什么?顧炎武由于沒有深入閱讀與思考,囁嚅了半天也回答不上來。祖父鄭重地告誡顧炎武,年輕人讀書千萬不能淺嘗輒止,為圖省事而只瀏覽綱目。這種讀書態度是對自己不負責的表現,是不足取的。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對待它。
祖父的話深深觸動了顧炎武。他從中領悟到讀書不是少兒的游戲,只是勤奮還不夠,還要嚴格一點。于是他開始反省自己,并逐步摸索出一套讀書方法,顧炎武將其稱為“自督讀書法”。具體做法是:首先,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后必須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這樣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然后,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讀書筆記,寫下心得體會;最后,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在溫習讀過的書籍時,他給自己立下規定,每天要溫習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顧炎武就是用自創的“自督讀書法”遍覽了歷代史乘、郡縣志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了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等方面的材料。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后,顧炎武由昆山縣令楊永言推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之職。這時的顧炎武盡管公務繁忙,但仍沒有放棄讀書。讀書之余還撰寫了《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著名的“乙西四論”,為朝廷出謀劃策。南明政權瓦解后,顧炎武親身參與的抗清活動也一再受挫。但是顧炎武并未因此頹喪,他用讀書來填補精神上的空虛。后來,顧炎武因“通海”的罪名被捕入獄。在獄中,顧炎武買通獄官,讓外面的親友偷偷送書進來閱讀。獄中的顧炎武再次通讀了《戰國策》《左傳》和《國語》等史書。
顧炎武的讀書筆記,后來被匯集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在這本書中,顧炎武列舉了很多他用“自督讀書法”讀書大有收獲的例子,至今還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和體味。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