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的命運,正史無前例地緊密聯系在一起。
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后強調,京津冀“完全能夠相互融合”,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隨后舉行的全國兩會上,來自三地的代表委員紛紛圍繞協同發展建言獻策,相關話題占據主流媒體重要版面;3月下旬,中央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重要文件,將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并列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地區”,并確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宏偉目標。
燕山腳下,潮白河畔,一張區域化協作的歷史性藍圖正在徐徐展開。這里,本刊梳理了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四個關鍵性問題,以期挖掘這張藍圖背后的深意。
為什么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某種意義上說,標志中國改革發展的又一個序幕拉開。”多年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專家、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的話擲地有聲。
在專家們看來,中央對這一問題的推動力度可謂空前。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市考察時指出,要積極推進京津冀區域合作,譜寫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雙城記”;同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強調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三地匯報后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并具體提出7點要求。
“中央領導人在這個地區,這么重頭、這么密集地推動改革,顯然這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部署,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區問題。”
猶如一個巨大的棋局,只有放眼全盤,才知進退;當我們從全球視野去審視一個區域、一座城池的發展時,才能深刻體會現階段推進京津冀“抱團”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地位較低。”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說。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設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都市為核心的經濟圈和城市群,通過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流動、實現更深層次的資源優化配置來釋放區域活力、提升經濟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各國共識。而在創新驅動方面具有良好資源基礎的京津冀地區,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京津冀是我國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國北方最大和發展程度最高的經濟核心區。一串數字揭示出它在國家經濟版圖中的重要地位:三地總人口10860.5萬,占全國的7.98%;地區生產總值62172億元,占全國的1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661.8億元,占全國的9.9%;進出口總額6124.8億美元,占全國的14.7%。
然而,推進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絕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區域重要,更在于它蘊藏著尚未釋放的巨大潛力。
趙弘說,京津冀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地域概念已經提出多年,但相對珠三角、長三角而言,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程度較低。由于缺乏國家層面的整體規劃和政策安排,區域內各城市在制訂發展規劃、考慮地區發展前景時,多出于對自身發展的考慮,區域發展缺乏合力,整體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尚未發揮。
原首都經貿大學校長文魁認為,京津冀呈現出“三二一”特點,即三個平行的行政區劃、兩個直轄市、一個首都,行政色彩較濃,對市場融合形成很大障礙。如果能夠跨越行政區劃、沖破利益藩籬,崛起的首都城市群將帶動全國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
京津冀一體化探索中遭遇的瓶頸,折射的正是改革發展漫漫長路上的艱辛;而中央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堅定推進,顯示的正是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壯士斷腕般的決心!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在這一背景下轟轟烈烈開展著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受到各界人士的強烈期待。
“1+1+1”之后,到底能夠等于多少?
也許,不僅僅是解決幾個城市的發展問題,更是打造一系列樣板。
——創新區域發展機制體制的樣板;
——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的樣板;
——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樣板;
——通過深化改革實現科學持續協同發展的樣板。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對于三地有何現實意義?
京津冀三地的發展不約而同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專家們認為,從北京來看,由于城市功能過度集中,近年出現人口膨脹、交通擁擠、資源緊張、發展空間受限、改善生態環境壓力加大等突出問題,借鑒國際經驗,分散首都功能勢在必行;從天津來看,經過連續七八年的強勢發展之后,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基礎設施、環境等方面的壓力逐步增大,城市功能和定位亟須轉變,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對周邊地區尋求支持、協作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從河北來看,正處于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既面臨著加快發展的艱巨任務,又面臨著結構調整的巨大壓力。
“京津冀發展呈現出較高的潛在互補性,”中央財經大學科研處副處長邢華認為,“北京市、天津市擁有豐富的科技、文化和教育資源,但是都面臨大城市病,河北省具有廣闊的產業承載空間,但由于發展資源不足,產業轉型升級壓力較大。開展區域合作,可以實現區域優勢互補,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北京發展問題,必須納入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以打通發展的大動脈,更有力地彰顯北京優勢,更廣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資源,同時,天津、河北發展也需要連同北京發展一起來考慮。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京津冀三地無一例外地將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解決未來發展問題的必由之路。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表示,北京發展離不開京津冀協同發展,我們要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僅從北京的角度考慮是很有局限性的,根本的出路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一體化發展,我們一定要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跳出北京看北京。
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雙城聯動對天津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我們要樹立全局意識,以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和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積極參與,主動作為。
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表示,京津冀一體化需要河北扮演什么角色,河北就扮演好什么角色,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大受益者,河北應大氣包容,尋找“共振點”“共贏點”,不能打小算盤,以一地之小私而損三地之大公。
三地高層的一致表態,令長期關注京津冀地區發展的專家們興奮不已。
在1999年就曾提出“大北京”規劃概念的“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說,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深刻體會到關于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的思考與建議,正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認同,已逐漸從學術共識轉化為社會共識與決策共識。
趙弘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以創新為導向的世界級都市圈,將有利于充分發揮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在創新能力、高端產業發展以及高端人才積聚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周邊區域在空間資源、勞動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形成首都中心城市帶動、區域中心城市支撐、腹地共同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成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示范引領區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區域”。
河北省社科院院長周文夫說,目前,北京地區集中了全國最主要的科研機構和大量著名高等學府,迫切需要在區域內建立更有效的科學研發、技術成果轉換、新產品大規模生產的協作機制及資源調配機制。推進區域內協同發展,將進一步放大首都的優勢和輻射效應,對于實現區域和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都具有深遠歷史意義。
怎樣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關鍵在于如何貼地實施,而不能停留于紙上富貴。
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的“七個著力”要求,條條具有針對性,為三地落實協同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認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必須要有頂層設計,要從京津冀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定位以及各自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出發,明確各省市的功能定位。河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范照兵建議,國家應盡快啟動編制大首都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專項規劃,明確協同發展的一系列戰略目標、主要任務,畫出路線圖,列出時間表,細化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方案。
二是要著力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打破‘一畝三分地’才有新天地,”有媒體評論說,如果只愿獨享好處,各自打著小算盤,缺乏開放心態,不愿意分享貢獻,就不可能實現共贏。邢華建議,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完善區域協調機制,推動建立京津冀聯席工作會議等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探索建立京津冀區域城市協作聯盟,促進京津冀三地和城市領導定期磋商和互訪,成立區域合作工作協調辦公室,負責組織日常的溝通、協調、服務等相關工作。
三是要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天津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李春成建議,三地可以以高鐵、高速沿線的科技園區、開發區等節點為支撐,共同規劃建設“京津塘高科技新干線”;發揮中關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中關村在天津和河北省建設一批科技園區;加快京津冀各類園區(開發區)產業布局調整和創新升級,大力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國家競爭力和區域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完善產業鏈分工和創新鏈合作機制,在產業鏈的分工合作、商業鏈的分工合作、創新鏈分工合作上下功夫,構建合作機制,形成專攻有術的核心競爭力。
四是要著力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李國平認為,隨著北京城市功能升級和擴散,近年來北京周邊地區已不同程度上承接了首都的功能疏解和轉移,如河北燕郊承接了部分居住功能、唐山承接了部分制造業功能等。在北京新一輪城市功能優化過程中,應加速推進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又帶來大量外來人口集聚的產業功能向周邊地區轉移,從而引導人口和產業在京津冀區域內的合理布局,發揮京津冀三地的比較優勢,推進京津冀協調發展。
五是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區域合作特別是聯合防控,可以產生環境治理的正外部性,”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說,應加快實現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對接,比如共同治理目前嚴重的霧霾污染,共同治理水環境和固體廢棄物環境。河北省保定市市長馬譽峰說,京津冀同處一個生態系統,多年來持續地高強度開發,造成生態功能退化、生態容量縮減,他呼吁,結合京津冀城市群未來發展的規模和布局形態,對環首都縣合理確定開發邊界,科學設置開發強度,建立生態緩沖區。
六是要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一個區域是否能協同發展,區域交通網絡的建立至關重要。河北省廊坊市政協副主席王學求建議,成立國家層面的協調小組,以建設快速城際間軌道交通為重點,以同城化為目標,推進北京與周邊省市交通一體化規劃與建設,打造北京與全部環首都縣城之間的軌道交通一體化,形成一小時軌道交通網絡,促進“大首都圈”城市群的形成和京津冀協調發展。
七是要著力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天津市社聯原黨組書記、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李家祥說,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改革的方向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隨著更大力度的政府職能轉變和下放權力,著力清除市場壁壘,經濟規律將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發揮更多和更大的作用。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結合點和重大項目置于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點之上,將使協同發展實現高質量高水平。
國外在建設城市群方面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人說,21世紀是城市群的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加速發展,城市競爭不再是區域范圍內城市之間的競爭,而是作為一個更大的城市群經濟實體,在更開闊的開放式空間范圍內參與全球競爭。
專家認為,以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等為代表的國際知名城市群,大致都經歷過從城市“極化”、擴散到多城市協同發展的過程,其在城市群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首先,重視區域規劃。以日本為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日本政府相繼制定包括東京都市圈整備規劃在內的三大都市圈規劃,這些規劃每10年左右就修訂一次,目前的首都圈整備規劃已經修訂五次了。再如,在華盛頓都市經濟圈,華盛頓大都市政府委員會的作用有目共睹。長久以來,美國聯邦法律要求交通、住房和環境撥款通過區域組織予以分配,那些不參與這些組織的地方政府沒有資格獲得聯邦撥款,從而極大調動了地方政府參加大都市政府委員會的積極性,促進了都市經濟圈內的區域合作。
其次,重視產業功能布局。紐約都市圈位于世界五大都市圈之首,北起緬因州,南至弗吉尼亞州,跨越了10個州,其中包括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和華盛頓5個大城市,以及40個10萬人以上的中小城市。它的巨大影響力歸功于都市圈內完善的產業分工格局。都市圈內的每一座城市都形成了各自的產業亮點,費城的重工業、波士頓的高科技產業、巴爾的摩的冶煉工業等等,核心城市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相互補充。
再次,重視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城市群,是以便捷的基礎設施網絡為骨架拓展延伸的。東京都市圈的成功,得益于日本政府對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和快速道路系統建設的重視。快速的交通聯系保障了大都市的運轉效率,使都市圈內城市間通勤成為可能,使城市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創意,在城市群建設中非常重要。”美國巴克內爾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全球城市競爭力項目主席皮特·卡爾·克賴斯說。京津冀三地,是否能夠通過協同發展,蹚出一條城市群建設的新路?世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