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傳播工作不僅要重視傳播形式,還要使傳播內容立足于大眾的現實關切,真誠回應大眾的實際問題。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宣傳要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但是,形式只是內容的外包裝,通俗的形式并不必然帶來大眾對理論的興趣,內容才更具實質性,要注重對大眾關心問題的回應。
立足時代回應大眾的新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都是對中國社會發展不同階段重大問題的集中回應。正因為始終站在時代潮頭,不斷回答時代提出的新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才保持著對實踐的指導地位。
貼近時代進行理論宣傳是黨的一條寶貴經驗。在革命戰爭時期,擺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是人民大眾的共同訴求,中國共產黨將“打倒軍閥”、“打土豪、分田地”、“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反映當時革命任務、時代特征和社會熱點的思想觀念在人民大眾中廣泛傳播。建國初期,理論宣傳工作主要圍繞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意義和學習《共同綱領》來進行,1951年到1952年主要是結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工作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宣傳教育,1953 年主要是宣傳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1954 年則重點宣傳新憲法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等。
“文革”結束以后,理論宣傳的內容主要包括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以及“四項基本原則”等。改革開放初期,對農民進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宣傳,對城市職工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觀念的宣傳,都有鮮明的時代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大眾的政治參與意識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那些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制定的新政策、產生的新問題、推出的新提法愈發關注。但是,許多內容如城鎮化、土地流轉、產業結構調整等還是新生事物,群眾對這些內容還了解不多、認識不深,理論工作者要敏銳把握民情走向,針對大眾迫切想了解的問題解疑釋惑,通過各種信息傳播渠道回答群眾隨時出現的疑問。反之,理論傳播工作如果脫離時代,止步不前,理論也就會成為過時的、無滋味的“老生常談”。
立足本土回應大眾的“近”問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沒有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而是創造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的有機結合,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實現了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等階段性成果的繼往開來。實際上,無論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及解決港澳臺歷史遺留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等等,都是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般性原則,又充分結合中國特殊矛盾而實現的重大理論創新。
正如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實踐要結合中國國情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指導現代化建設中也要結合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實際。大眾的社會實踐離不開具體的地域空間,即城市與鄉村、沿海地區和內地,也離不開各種不同行業。理論所要掌握的“大眾”就是生活于不同地域、工作在不同行業的各類人群,他們的關注點既有共性,又有豐富的個性。理論傳播工作不僅要選擇一般性的內容來進行,更要設身處地,回答特定地區人們的特定疑問,充分結合不同的省情、市情、縣情、鄉情,對理論、政策進行具體實在的解讀,將理論、政策與本地區、本行業的關系闡釋清楚,回應大眾身邊的“近”問題,使理論傳播承接地氣。
反之,如果忽視了大眾的空間背景差異,只是進行泛泛的理論宣傳教育,人們就可能產生“與我何干”的抱怨,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也就難以避免。
立足民生回應大眾的“小”問題
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理論傳播工作也要以人民大眾為本位。老百姓關注什么、對什么問題存在疑問和困惑,什么就應該成為理論傳播工作的重點。群眾經常關心的問題往往是柴米油鹽、衣食住行、養老就業等等“小”問題,但是,群眾事情無小事,這些事情看似小,實則大,是關系人民生活幸福的大事。
十八大閉幕后,當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與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表達了對人民生活的重視:“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全部工作的核心就是領導人民大眾建設美好生活,理論的大眾化工作也必須瞄準大眾的生活關切,將大眾不明白的理論政策及時解釋清楚,使人們都能充分享受政策帶來的好處,抓住政策帶來的機會,真正發揮理論“武裝”大眾的作用。
理論傳播如果不貼近大眾,是“虛”的,就很難吸引大眾。很難想象人們會對那些與其生活關聯不大的理論內容有興趣。因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進行理論宣傳時,與人民的生產生活相聯系,進行細致入微的政策宣傳和解讀是理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
在有些人眼中,理論和教條幾乎可以畫等號,這不應歸咎于理論,而是理論傳播工作的某些失當使然。列寧在《論策略書》中曾說:“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我的朋友,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理論本身雖然是一種“灰色”的抽象物,難以絢麗多彩,但是,理論傳播工作者卻應該也必須在理論與大眾生活之間開辟通道,以使理論充滿生機和活力,使理論更貼近群眾生活。
要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要走向大眾,不僅需要傳者有心,還需要受者有意。更重要的是理論內容只有立足時代、本土、生活,帶著時代律動、泥土味道、生活氣息,才能真正吸引大眾。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鄭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