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任以來連續兩年到訪拉美地區,特別是在今年7月訪拉期間,他成功地與拉美國家領導人舉行集體會見,共同宣布建立中拉整體合作機制。習主席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出《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規劃(2015—2019)》。未來5年,雙方將以貿易、投資、金融合作為“三大引擎”,力爭在10年內使雙邊貿易規模達到5000億美元,接近2014年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水平。中國將進一步加大對拉投資,目標存量達到2500億美元,進而帶動包括擴大雙邊貿易本幣結算和本幣互換等安排在內的整體金融合作。為擴大和鞏固中拉整體合作的民意基礎,中方還推出對拉人文交流的一系列重要舉措,在未來5年內向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提供赴華留學、培訓和政要訪華名額達1萬人以上,開展中拉青年領導人“未來之橋”培訓計劃,推動中拉在地區、次地區、國家、地方、民間等各層次可持續交往。
從小到大,由點及面,中拉整體合作的新局面標志雙邊合作關系的新起點。它濃縮了過往50多年積淀經驗和基礎,也昭示著未來走向和戰略意義,值得認真反思和總結。
經濟合作是新興大國走向全球的成功之路
拉丁美洲是指墨西哥以南的西半球整個地區,是世界上同中國相距最遠的地方。正是由于地理阻隔,中拉交往雖源遠流長,卻遠不及與世界其他地區交往的廣度和深度。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間,中國曾對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給予廣泛的道義和物質支持,提出過“三個世界”的重要理論,獲得了世界政治大國的基本地位,但在諸多全球事務領域里中國的全面影響力相當有限,遠未達到“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對外關系目標。上世紀70年代之前,拉美地區眾多國家中僅古巴給予新中國外交承認。直到90年代,拉美民眾對華認知還停留在“中國男人留辮子”的水平。
對于近30年中拉關系的發展軌跡,至少從兩個維度來加以觀察。首先,中國走向全球需要一個積聚實力的過程。無論是解決國內問題,還是改變國際地位,“發展是硬道理”。在改革開放的前15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國主要是向西方國家打開內部市場的大門,不斷吸引、借鑒其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加速推進國家產業現代化、制度現代化。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建設和對外交往的特點是“內涵式發展”。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央前瞻性地提出“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第二階段的分水嶺。在“世界工廠”的地位初步確立后,中國需要深度參與和適應全球生產、貿易以及資金、資源的重組,更加充分地利用境外市場和資源,助推自身經濟的進一步騰飛。在“走出去”戰略指導下,最近15年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逐漸形成,走出了一條由周邊地區向非洲、中東、拉美及至歐洲、北美漸次拓展的“外向型發展”路線。1990年,中國與拉美地區貿易總額僅為23億美元,2001年達到149億美元,2012年躍升至 2616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拉美地區第二大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來源國,巴西、委內瑞拉、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已與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先后簽署了自由貿易區協定,與哥倫比亞就推進自由貿易區協定達成意向。
其次,經濟合作最終帶動政治接近和人文交往。30多年來,中國始終堅持開放、融合的國際經濟合作理念,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而獲得巨大紅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伴隨著商品、資本和技術不斷走向全球各地,中國的發展規模、效率、經驗乃至制度優勢也不斷產生“影響世界”的多重效應。特別是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成功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60條決定,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建等六大方向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隨著改革效益的后續產生,中國自身增長潛力有望得到空前釋放,內外開放度將進一步擴大,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角色將逐漸成形。由于中國日益成為影響未來世界發展走勢的最重要變量之一,“中國熱”已經成為全球各地社會生活的常態現象,遠在太平洋彼岸的拉美國家亦非例外,其了解中國的愿望更加強烈,對華合作意識漸成政策主流。2014年5-6月,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墨西哥、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等國17家主流媒體涉華報道達960篇,大大超過歷史任一同期。2013年,共有 13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建立了38所孔子學院。同年,共有9位拉美國家首腦來華訪問。
新型合作觀是新興大國的對外戰略之錨
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在贏得新興大國榮耀和尊重的同時,中國也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成長煩惱”。近年來,美、日等大國對華戰略疑慮上升,加大與中國進行地緣政治競爭甚至圍堵的力度,攪動中國與鄰國之間的領海主權糾紛。對于中國與其他地區的合作,西方國家也十分警覺,不時說三道四,橫加指責,給中國扣上“新殖民主義者”的帽子。
從根本上看,未來中國對外關系的主要挑戰將基于三重因素而發生和展開:一是由于世界經濟周期的明顯縮短和中國自身發展的持續提速,中外利益從平衡、失衡到再平衡的過程將更加頻繁;二是中國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基本目標包括完成國家和平統一,對既有主權實施管轄等歷史使命,必然會與現存但不盡合理的國際和地區秩序產生矛盾;三是中國應對外部世界認知反差,管控潛在沖突,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參與解決重大全球安全和治理難題的總體能力仍顯不足,滯后于中國與外部世界相互依存關系持續深入、廣泛的發展。
基于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變化,鮮明地提出“積極有所作為”方針,加強外交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倡導和踐行新型國際合作觀念。中國在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多邊合作等各方向齊頭并進,開創了新興大國外交的新局面。
首先,中國將深化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興大國外交的一項重要政治主張。2012年11月至今,中國領導人已在國內外不同場合先后十余次提及這一新思維。2014年7月17日,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在巴西利亞舉行。在題為《努力構建攜手并進的命運共同體》的講話中,習近平明確提出打造中拉命運共同體的思想,表示只有堅持平等相待,始終真誠相助,“中國夢”和“拉美夢”才能共同實現。外界評論,“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習近平外交的一抹亮色。在世界格局加速轉換的關鍵時刻,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共榮共進的關系更加明顯,中國呼吁“以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心態謀求共同發展”,使之具有更強大的道德感召力。
其次,中國將廣大發展中國家視為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路人,不把自身發展和富裕建立在發展中國家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之上。2013年3月,習主席在訪問非洲期間首次提出新的義利觀,表示中國決不走殖民者道路,不片面追求一己私利,而要更多考慮非洲國家的合理需求,力爭通過合作讓非洲早得利、多得利。在必要的時候,中國應重義讓利,甚至舍利取義。拉丁美洲與非洲的發展水平有所不同,但中國在對拉合作實踐中同樣秉持“真、實、親、誠”的精神。2013年5月,習主席與加勒比8國領導人集體會面時宣布,中國加大對經濟欠發達的加勒比小國的支持力度,除向雙方商定的項目提供相關支持外,還將在2017年前為其建設1至2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100名醫療隊員,為其培養100名在職研究生,提供1000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在2014年訪拉期間,中國分別與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古巴簽署百余項合作協議,提供優惠貸款和專項資金高達700億美元,支持上述國家在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制造業、科技創新、信息技術等領域開展對華合作,推進中拉產業對接,既為對方解決發展資金的燃眉之急,也為中國產品、技術、設備拓展市場,進一步保障中國持續獲取外部資源和能源。
再次,中國將尊重彼此制度和發展道路選擇作為新型文化合作觀的核心內涵,提倡文明共處與互鑒。習主席引用中國古句“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闡明對各國文化差異性、多樣性的客觀認識,主張在尊重和學習對方優長的同時,保持自身文化自覺、文明自信的合法性與必要性。中國與拉丁美洲分屬儒教和基督教、美洲印第安土著與非洲黑人混合文化等兩個文化圈,存在語言、生活方式和習俗、制度、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明顯區別和差異。然而,中拉兩大文明都具有多源、兼容和獨創的特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走出去”的加速,中國文化所固有的保守性已大為減弱,與不同文明積極對話和互鑒的條件更為成熟。可以預見,隨著中拉整體合作框架的逐步落實,跨越太平洋的雙方文化大交流、大聯通、大融匯將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新的友好國家體系是新興大國的戰略依托
現代世界歷史表明,新興大國的出現和崛起必然帶來國際格局的變化。同時,新興大國在應對變化的過程中,不能僅憑一己之力和“戰略機遇期”的運氣,還須盡可能地合縱連橫,依托眾多友好國家來分散和緩沖其上升阻力。
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面對來自西方的封鎖和主要霸權國家的嚴重威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領導人正確把握世界大勢,經過不懈努力開辟反帝反殖反霸國際統一戰線,捍衛了國家獨立和主權安全,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辯證地看待國際環境變化的新特點、新趨勢,張弛有度地處理對外關系中的新矛盾、新問題,在短短兩年內初步完成了新興大國外交的投子布局。
其一,與美國就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達成共識,引領21世紀大國合作新思維、新潮流的健康發展,推動國際治理體系變革進程,超越“大國政治悲劇”的歷史“鐵律”。
其二,建立新型多邊治理機制,促進舊的國際治理機制的調整和改革。中國先后與歐盟、非盟、阿(拉伯國家)盟等重要地區組織相繼建立整體合作框架。2012年1月,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體成立后,積極尋求對華合作,中國則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從各個層面推進雙方共識,雙方將于2015年開啟中拉合作論壇。中國積極推動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新型地區和跨地區治理機制。2014年7月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的誕生,成為廣受國際社會贊譽的歷史性事件。隨著該銀行總部落戶上海,中國有望通過這一機制為團結和帶動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發揮更突出的作用。
其三,普遍締結全面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提升中國與各友好國家的合作定位。迄今為止,中國與全球40多個國家建立了全面協作戰略伙伴關系、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等,巴西、秘魯、墨西哥、阿根廷、委內瑞拉等均在此列。上述關系的內涵大致是:明確雙方不是對手;雙邊關系定位是戰略全局而非局部的,是長期而非權宜之計;這一關系屬非結盟性質,不是排他性的。
(作者: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