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農業部與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布《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在這一新發布的標準中,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已制定限量標準的有1999項,其中共有1811項國家標準等同于或嚴于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占90.6%。
如此嚴格的標準展現了中國政府重建農產品信任的決心,但這項標準的執行力如何?我們還不得而知。在“食毒時代”生活的我們,已經失去了對農產品的基本信任,我們開始不信任大地上生長的物產。
如何重建我們對農產品乃至對社會的信任?如何讓中國農業脫離低層次的生產模式?這是未來幾十年內,我們所需要解決的基本命題。
從“易糞相食”到信任農業
吳恒從未想到,自己會因創辦食品安全網站,繪制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圖而一躍成為“網絡紅人”。2011年6月,研究生吳恒創辦的食品安全網站“擲出窗外”上線。他的食品安全報告稱國人“易糞相食”,每個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在食品安全問題中,沒人能獨善其身。
據悉,“易糞相食”,這個詞語是受《左傳》中“易子相食”的啟發。所謂“易糞相食”,就是每種食品的生產者都清楚自己制作的食品是垃圾,因此從來不吃。
每次聽到這些人沾沾自喜的口氣時,我們總不免悲從中來——我做的雞翅有問題,我不吃雞翅,但是我會喝牛奶;我賣的牛奶有問題,我不喝牛奶,但是我吃雞翅。無論愿意與否,在食品安全問題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殺蟲劑在繼續使用著,頑固的殘毒繼續在土壤中積累起來,這一點幾乎是無疑的,我們正在向著危險前進:在蚯蚓和螢火蟲逐漸消失的世界里,人類能夠逃脫傷害?
土地的毒化是鄉村衰敗的開始,也是農耕文化崩潰的前兆。因此,重建農業實際上就是重建一種文明,而要重建這種文明,值得信任的土地和值得信任的農業是這種文明的基石。
何為“信任農業”?專家給出的定義是:以安全、有機農產品生產為抓手,通過提升生產管理的綜合能力,在構建生態良性循環的安全農產品生產體系的同時,以信任和理解為紐帶,構建良性循環的產業物流鏈,形成生產者和消費者間的互惠及信任的供銷關系,實現經濟、環境、社會及生態效益俱佳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日本“有機農業教父”藤田和芳認為,當前中國的農業需要進行三場革命:第一,在農田中的革命,開發新技術代替農藥化肥;第二,在流通領域的革命,把安全食品直送到家;第三,也是最難的革命,就是消費者意識上的革命,不再“以貌取菜”。而這三場革命的核心就是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信任關系。
從這一點,我們也便能夠看出,信任農業不僅是一場產業革命,也是回歸人性和回歸自然的革命。不可否認,如今的信任農業仍面臨著諸多困難,而這種困難,實際上就是重視效率和生產的價值觀,與珍視生命與環境的價值觀之間的沖突。
信任是最高級的商業價值
什么是信任?信任與商業之間有何關系?
美國《管理學會評論》告訴我們:信任是一種心理狀態。在這種心理狀態下,第一,信任者愿意處于一種脆弱地位,這種地位有可能導致被信任者傷害自己;第二,信任者對被信任者抱有正面期待,認為被信任者不會傷害自己。簡單地說,就是信任來源于對對方不采取機會主義和敗德行為的信心。與其說信心不如說賭注,沒有人知道,別人會不會利用我的信任來傷害自己。
信任是一種最高級的商業價值,因為失信,太多的企業在一夜之間倒掉。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過后,整個乳制品行業遭遇了史無前例的信任危機。失信的蒙牛集團為信任缺失所付出的代價是,公司不得不提高產品銷售推廣力度以及加強奶源安全的多重檢測措施。數據顯示,蒙牛2008年的銷售及經銷費用較2007年的33.02億元,增加至44.28億元。其中廣告及宣傳費用占集團銷售收入的比例增長了2.1個百分點至9.3%。
據商務部的統計,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幾乎沒什么成本的情況下,違約、造假、欺詐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三聚氰胺事件大大拉升了洋奶粉的銷量,對國產奶粉的不信任,使得洋奶粉漲價顯得“底氣十足”,然而不斷出現的質量問題讓人發現并非所有外來的和尚都會念經。
事實上,美贊臣、多美滋、雅培、惠氏、雀巢等品牌大多存在代工生產現象,而且存在多個品牌同時由一個企業生產的現象,但這又如何呢?太多中國的食品生產企業在多年的時間里,已經透支了它們的信用。消費者們只能選擇相對值得信任的國外品牌。
這是一種強迫信任,因為我們對此無可奈何。
生活里的人道關懷:主婦決定農業品質
改變首先從民間開始。“春江水暖鴨先知”,農業的變化,城市的家庭主婦最先感受得到,實際上,她們也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農業品質與高度。
阿紫是一位有機生活主婦團購的資深成員,自從孩子出世,她就開始到處尋找更干凈的食物,“孩子這么小,我只希望他有平凡的健康,不要被食物侵害。”除了每周參加有機生活主婦團購,阿紫還在淘寶上尋找各種有機食物,雖然這些有機食品價格不菲。
阿紫甚至不敢讓婆婆知道她買的是有機食品,也不敢告訴婆婆這些食品的價格,婆婆偶爾還會抱怨兩句菜太老了,但阿紫覺得這是值得的,“和健康相比,多花點錢不算什么,這是對健康的長期投資,雖然一下子看不出來,但我是認同這個支出的。”
阿紫和有機生活主婦團購的發起者姚飛和劉宇璟都認識多年,信任她們所挑選的農場和食品,“團購有機食物,省事很多,選擇也更多。”
實際上,這種主婦聯盟的模式,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就興起。全職主婦Sawako Ariyoshi意識到農業化學物質的危害,并發起了有機農業的運動。與此同時,農場主Yoshinori Kaneko召集當地的家庭主婦,討論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問題,10個主婦家庭和他簽訂協議,共同購買農場所提供的有機種植大米、玉米和蔬菜。
主婦聯盟所推動的共同購買運動不但能凝聚更多的消費者,還能鼓勵農業生產者有機種植。更重要的是,這種共同購買使得消費者和農夫直接面對面交流,減少了流通環節的費用,推動了本土有機農業的發展。
姚飛笑稱她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兩頭做工作,一方面告訴農場,應提高品質和服務意識;另一方面讓消費者明白農場經營的不易,不要那么挑剔。實際上,有些有機食物的口感是會差一些。大多數人去買東西就喜歡要品相漂亮的,還專門撿大的,但姚飛去市場上買一些非有機的水果蔬菜,大多是選的品相不好的,那種很直的胡蘿卜是堅決不買,“比如去買土豆,我會挑那個整堆都不好的,這樣相對靠譜。”
生活就是政治,這些主婦們的廚房自救實際上是一種帶動消費意識的運動,是一種人道關懷的事業。如果再深入分析,我們甚至還能從中發現一位公民在無意中所釋放的社會價值。